19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與大規模建設,但也導致大量歷史建築遭到拆除或破壞。隨著對歷史價值的重新認識,歐洲開始出現 建築,主張保護與修復古建築,以維持其文化與歷史價值。這一時期英國與法國成為建築保護運動的核心,催生了許多保護機構與理念,影響深遠。
一、代表性古建築保護倡議與組織
✅法國:維奧萊-勒-杜克與法國歷史紀念物委員會
維奧萊-勒-杜克(Eugène Viollet-le-Duc, 1814-1879)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古建築修復專家之一。提出 「風格性修復」(Restoration in Style),主張將建築恢復至「理想狀態」,甚至進行再創作,而非單純維持現狀。
📌代表修復作品:
- 巴黎聖母院(Notre-Dame de Paris)
- 卡爾卡松城堡(Cité de Carcassonne)
- 蒙聖米歇爾修道院(Mont Saint-Michel)

巴黎聖母院canva@Andrey X.

卡爾卡松城堡canva@jolimaison

蒙聖米歇爾修道院canva@dvoevnore
✅法國歷史紀念物委員會(Commission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, 1837)
由法國政府成立,負責紀錄、評估與修復歷史建築,影響後來歐洲的官方文化遺產保護政策。
✅英國:威廉·莫里斯與古建築保護協會(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, SPAB, 1877)
創辦人:威廉·莫里斯(William Morris, 1834-1896),英國藝術與工藝運動(Arts and Crafts Movement)代表人物。
- 理念:反對「風格性修復」,主張「最少干預」原則(Minimal Intervention),即 「讓建築自然老化,避免過度修復」。
- 影響:影響英國後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,如國家遺產名錄(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)。
- 推動現代建築保護標準,如《威尼斯憲章》(1964)。
✅ 約翰·拉斯金(John Ruskin, 1819-1900)
- 英國美術評論家,與莫里斯共同推動建築保護。
- 著作《建築七盞燈》(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, 1849)強調 「建築的歷史痕跡不可抹去」,認為修復即是破壞。
二、保護主義的影響
✅ 制度影響:
- 推動政府立法,如英國《古蹟保護法》(Ancient Monuments Protection Act, 1882)。
- 促成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組織的誕生,如 英國國民信託(National Trust, 1895)。
✅ 建築影響:
影響20世紀國際古蹟遺址保護的標準,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世界遺產的概念。
✅ 修復方式的辯論:
維奧萊-勒-杜克:強調「風格性修復」,即恢復至「理想狀態」,甚至進行再創作。
威廉·莫里斯 & SPAB:強調「最少干預」,避免過度修復,以維持建築的歷史痕跡。
四、總結
19世紀的建築保護運動,奠定了現代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。法國以維奧萊-勒-杜克為代表,推動積極修復,而英國以SPAB為核心,提倡最少干預。這些理念至今仍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