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浩斯學派(Bauhaus)

包浩斯學派(Bauhaus)

其現代主義理念對全球建築、設計、工業產品和教育體系產生深遠影響。包浩斯(Bauhaus)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與設計學派之一,強調功能與美學的結合,並促進藝術、手工藝與工業生產的融合。包浩斯建築之家是一所於 1919 年在德國魏瑪(Weimar)成立的設計與藝術學校,創辦人是建築師 沃爾特·格羅皮烏斯(Walter Gropius)。該學派主張將工藝與藝術結合,推動現代主義建築與設計理念,並強調功能至上、幾何簡約與工業化生產,學派主要理念包括:

  • 「形式追隨功能」(Form follows function),強調設計應符合實用需求,而非過度裝飾。
  • 「藝術與技術的統一」,將建築、設計與工業生產相結合,以適應現代社會。
  • 「少即是多」(Less is more),減少不必要的裝飾,突出材料與結構的本質。

一、包浩斯學派歷史發展

📌1919-1925 年:魏瑪時期(Weimar Period)

  • 1919 年,格羅皮烏斯在魏瑪創立包浩斯學校,合併了魏瑪美術學院與魏瑪工藝學校。
  • 教學體系以工藝為基礎,設有金屬、陶瓷、紡織、木工等工作坊,並強調手工技藝與材料實驗。
  • 代表人物:約翰內斯·伊登(Johannes Itten)、保羅·克利(Paul Klee)、瓦西里·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。

📌1925-1932 年:德紹時期(Dessau Period)

  • 1925 年,由於政治壓力,包浩斯遷至德紹(Dessau)。
  • 進一步轉向機械化生產與工業設計,發展更具現代感的建築與產品設計。
  • 1926 年,包浩斯學校新校舍建成,成為包浩斯建築的典範。
  • 1928 年,格羅皮烏斯辭職,由 漢斯·梅耶(Hannes Meyer) 接任校長,強調社會功能與集體設計。

📌1932-1933 年:柏林時期(Berlin Period)

  • 1932 年,包浩斯因納粹勢力崛起,被迫遷至柏林。
  • 1933 年,包浩斯學校最終被納粹政府關閉。
  • 許多包浩斯師生流亡海外,將理念帶至歐美等地,促成現代主義建築在全球的傳播。

二、包浩斯學派核心特徵

📌幾何簡約與功能主義

設計強調直線、幾何形狀(方形、圓形、三角形)與極簡風格。

「少即是多」,去除裝飾,強調純粹結構與材料本質。

📌建築、藝術與工業的結合

建築設計注重 大規模生產,使設計更具成本效益,適應現代社會需求。

家具與工業產品設計考慮人體工學與機能性,例如馬歇爾·布魯爾(Marcel Breuer)的 Wassily 椅。

📌強調新材料與技術

採用 鋼材、玻璃、混凝土 等新材料,使建築具有輕盈感與透明性。

利用開放式平面設計與大面積玻璃窗,提高自然採光與通風。

📌教育體系的創新

設計與建築教學強調實驗與跨領域合作。

以 預備課程(Vorkurs)來培養學生的色彩、形態與材料基礎認知。

三、包浩斯學派代表建築與建築師

📌包浩斯學校(Bauhaus Dessau)- 沃爾特·格羅皮烏斯(Walter Gropius)

  • 1926 年建成,為包浩斯理念的經典之作。
  • 玻璃幕牆、大量鋼筋混凝土、開放式空間設計,展現機能性與現代感。

📌馬勒住宅(Haus am Horn)- 喬治·穆赫(Georg Muche)

  • 1923 年魏瑪建成,首個完全基於包浩斯理念設計的住宅。
  • 立方體結構、開放式空間,強調實用性與簡約美學。

📌巴塞隆納館(Barcelona Pavilion)- 密斯·凡德羅(Mies van der Rohe)

  • 1929 年設計,為德國參展的世界博覽會展館。
  • 採用開放式平面、大面積玻璃、極簡結構,成為現代建築的經典。

📌龐普杜中心(Centre Pompidou)- 影響後世

  • 雖非包浩斯作品,但深受包浩斯「結構外露」與「機械美學」影響。
  • 由理查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與倫佐·皮亞諾(Renzo Piano)設計,1977年建成。

四、影響

📌對現代建築的影響

  • 奠定 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,影響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、密斯·凡德羅(Mies van der Rohe)等建築師。
  • 「開放式平面」、「大面積玻璃」、「鋼筋混凝土」等技術成為現代建築標準。

📌對工業設計與家具的影響

  • 影響後來的北歐設計(如 IKEA 的簡約風格)。
  • 經典作品:馬歇爾·布魯爾(Marcel Breuer)的 Wassily 椅、密斯·凡德羅的 巴塞隆納椅。

📌對建築教育的影響

影響美國哈佛、MIT 等建築學院的教學模式,成為當代建築教育的基礎。

五、結論

包浩斯學派改變了 20 世紀的建築與設計,強調功能、技術與美學的融合。雖然學校本身壽命不長,但其理念透過師生流散到全球,深刻影響了現代建築、工業設計與教育體系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