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德式建築(Gothic Architecture)是中世紀晚期(約 12 至 16 世紀)的主要建築風格,最早起源於 法國,並逐漸傳播到歐洲各國,主要運用於 教堂、修道院、宮殿與市政建築。其特點是 尖拱、肋架拱頂、飛扶壁、大型彩色玫瑰窗,以及高聳、輕盈、富有垂直感的建築形式。
這種風格的誕生代表著對 羅馬式建築(Romanesque Architecture)厚重與低矮感的突破,透過創新的結構技術,使建築能夠達到更高、更輕盈的效果,同時引入了大量光線與宗教象徵的藝術表現。
一、哥德式建築的歷史發展
1.早期哥德式(Early Gothic, 12 世紀)
發源於法國巴黎地區,主要由修道院改革推動。
早期特色:
- 採用 尖拱(Pointed Arch),取代羅馬式的半圓拱門,提高建築高度。
- 初步運用 飛扶壁(Flying Buttress),減輕牆壁的承重壓力,使牆面可以更大面積開窗。
代表建築:
- 聖但尼修道院(Abbey of Saint-Denis, 1144) → 哥德式建築的起點。
- 巴黎聖母院(Notre-Dame de Paris, 1163-1345) → 法國哥德式代表作之一。
2.高哥德式(High Gothic, 13-14 世紀)
結構技術進步,使建築更加輕盈,垂直感更強。
高哥特色:
- 飛扶壁技術成熟,可支撐更高更薄的牆體。
- 肋架拱頂(Ribbed Vault),增加結構穩定性並提升內部空間感。
- 玫瑰窗(Rose Window),利用彩色玻璃創造神聖氛圍。
代表建築:
- 沙特爾大教堂(Chartres Cathedral, 1194-1250) → 哥德式的典範之作。
- 亞眠大教堂(Amiens Cathedral, 1220-1270) → 法國最高的哥德式教堂。

亞眠大教堂canva@Borisb17
(3) 晚期哥德式(Late Gothic, 14-16 世紀)
建築裝飾更加複雜、華麗,出現 火焰式哥德(Flamboyant Gothic)與 垂直式哥德(Perpendicular Gothic)風格。
晚期特色:
- 繁複的石雕裝飾,特別是門窗與尖塔設計。
- 更大的彩繪玻璃窗,光影效果更為強烈。
代表建築:
- 米蘭大教堂(Milan Cathedral, 1386-1965)→ 義大利哥德式代表作,擁有上千座尖塔與雕像。
- 西敏寺教堂(Westminster Abbey, 1245-1517)→ 英國哥德式建築的代表。
二、哥德式建築的核心特徵
尖拱(Pointed Arch)
- 取代羅馬式的半圓拱門,減少橫向壓力,讓建築可達更高。
- 增加建築的垂直感,使視線集中於教堂頂端,象徵與天堂的聯繫。
肋架拱頂(Ribbed Vault)
- 由數條交叉肋架組成,使屋頂結構更加輕盈且堅固。
- 允許更大的窗戶開口,使室內光線充足。
飛扶壁(Flying Buttress)
- 讓建築結構更穩定,減少厚重牆壁的需求。
- 使牆體能開更大面積的彩繪玻璃窗。
玫瑰窗與彩色玻璃(Rose Window & Stained Glass)
- 玫瑰窗是大型圓形窗戶,使用彩色玻璃拼接聖經故事與宗教象徵。
- 讓陽光透入室內,營造神聖氛圍。
垂直感與尖塔(Verticality & Spires)
- 建築外觀向上延伸,象徵接近神聖國度。
- 常見 高聳的尖塔與鐘樓,如巴黎聖母院的雙塔。
石雕裝飾與飛獸雕像(Sculptures & Gargoyles)
- 立面裝飾大量宗教雕刻,如聖徒、天使、惡魔等。
- 雨水排水口常設計成怪獸形狀,如巴黎聖母院的石像鬼(Gargoyle)。

三、哥德式建築的文化與建築影響
宗教與社會影響
- 哥德式教堂象徵基督教的權威與力量,是中世紀城市的核心建築。
- 教堂的高度與裝飾代表城市的財富與榮耀,競相建造更高的哥德式大教堂。
影響歐洲各國建築
- 法國:發源地,影響歐洲哥德式發展。
- 英國:「垂直式哥德(Perpendicular Gothic)」發展出更高的窗戶與裝飾,如劍橋國王學院教堂。
- 德國:「磚砌哥德(Brick Gothic)」使用紅磚建造,如盧貝克的聖母教堂。
- 西班牙:「伊莎貝拉哥德(Isabelline Gothic)」結合摩爾風格,如塞維利亞大教堂。
哥德復興運動(Gothic Revival, 18-19 世紀)19 世紀的浪漫主義復興了哥德式風格:
- 倫敦國會大廈(Houses of Parliament, 1835-1860)
-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(Eugène Viollet-le-Duc, 19 世紀)
四、結論
哥德式建築是一種象徵中世紀歐洲宗教信仰與技術革新的建築風格,其高聳的尖塔、壯麗的玫瑰窗與飛扶壁技術,使其成為歐洲建築史上的巔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