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
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
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,起源於 1920-30 年代,並在二戰後成為全球主流建築風格。它強調簡潔的幾何形態、功能主義設計、大面積玻璃、鋼筋混凝土結構,以及裝飾的極小化,代表著現代建築的全球化發展。

國際風格的主要理念包括:

  • 建築應具有普適性(Universalism),適用於全球各地,不受地域或文化風格限制。
  • 「形式追隨功能」(Form follows function),去除裝飾,讓建築直接展現結構與用途。
  • 新材料與技術的應用,如鋼筋混凝土、玻璃幕牆、開放式平面,以創造輕盈、靈活、通透明亮的建築空間。

一、歷史發展

📌1920-1930 年代:誕生與確立

  • 受 包浩斯(Bauhaus) 和 荷蘭風格派(De Stijl)影響,建築師開始追求純粹幾何與功能主義設計。
  • 1927 年,斯圖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區(Weissenhof Estate)展示了國際風格的早期建築,包含勒·柯布西耶、密斯·凡德羅等人的作品。
  • 1932 年,MoMA 的 「國際風格」展覽 正式命名這一風格,標誌其確立。

📌1930-1950 年代:全球擴展

  • 1930 年代,隨著納粹迫害,許多歐洲建築師流亡美國,推動國際風格在北美發展,如密斯·凡德羅於芝加哥建立新學派。
  • 二戰後,美國與歐洲大量採用國際風格設計企業總部、政府建築與住宅,形成現代建築標準。

📌1950-1970 年代:巔峰與衰退

  • 1950-60 年代,國際風格成為全球標準,紐約、芝加哥、東京、香港等大城市的摩天大樓皆採用此風格。
  • 1970 年代後,國際風格因過於統一、缺乏個性而受批評,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ism)興起,帶來更多裝飾與文化象徵元素。

二、國際風格核心特徵

📌簡約幾何形態

  • 建築多採用方形、矩形或立方體,避免曲線或複雜造型。
  • 結構設計強調「垂直與水平線條」,如柯比意的多柱高架(Pilotis)概念。

📌玻璃幕牆與開放式平面

  • 大面積玻璃 增加自然採光,減少牆面裝飾,使建築更具透明感與輕盈感。
  • 室內空間多採用開放式平面(Open Plan),提高靈活性與多功能性。

📌機能主義與標準化

  • 「形式追隨功能」,設計以實用為核心,避免不必要的裝飾。
  • 採用模組化設計,方便工業化生產與大規模建造,如柯比意的「多米諾系統」。

📌以新材料與技術為主

  • 鋼筋混凝土、玻璃、鋼材 是主要建築材料。
  • 例如懸挑結構(Cantilever),讓建築看起來更輕盈且開放。

三、國際風格代表建築與建築師

📌薩伏伊別墅(Villa Savoye, 1929)- 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

  • 展現 「五點建築原則」(支柱架高、屋頂花園、自由平面、水平長窗、自由立面)。
  • 象徵國際風格的開端,極簡幾何形式與白色立面成為標誌。

📌巴塞隆納館(Barcelona Pavilion, 1929)- 密斯·凡德羅(Mies van der Rohe)

  • 以「少即是多(Less is more)」為設計核心,使用玻璃、鋼材與大理石打造極簡空間。
  • 建築內外空間連貫,展現極簡與開放性。

📌西格拉姆大廈(Seagram Building, 1958)- 密斯·凡德羅

  • 摩天大樓的典範,全玻璃幕牆與鋼骨結構。
  • 外觀簡潔,黃銅框架使建築更具精緻感,影響後續現代摩天大樓設計。

📌聯合國總部(UN Headquarters, 1952)- 多名建築師

  • 設計團隊包括勒·柯布西耶、奧斯卡·尼邁耶等人,融合國際風格與現代主義元素。
  • 玻璃帷幕牆與高層塔樓成為現代政府與企業辦公建築的標準。
26 1

聯合國總部 canva@Veni

四、國際風格的影響

📌對現代城市建築的影響

  • 國際風格成為企業總部、機場、政府建築、學校等公共建築的標準模式。
  • 影響全球都市,如紐約、芝加哥、香港、東京、新加坡等地的大樓建築。

📌促進建築標準化與工業化

  • 採用模組化、預製件施工,提升建築效率,降低成本。
  • 建立現代建築設計準則,影響後來的高技派建築(High-Tech Architecture)。

📌被批評過於單一、無地域特色

  • 1970 年代後,後現代主義批評國際風格過於冷漠、缺乏人性,導致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觀。
  • 建築師如羅伯特·文丘里(Robert Venturi)主張重視歷史與文化背景,形成後現代建築運動。

五、結論

國際風格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風格之一,推動現代主義建築的全球發展。雖然後來受到批評並被其他風格取代,但其簡潔、機能性、技術導向的理念,至今仍影響著當代建築設計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