帕拉提歐風格(Palladian Architecture)

帕拉提歐風格(Palladian Architecture)

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師安德烈亞·帕拉迪奧(Andrea Palladio, 1508-1580) 所創立的建築風格,起源於 16 世紀義大利,並在 17 至 18 世紀傳播至英國、歐洲及北美,成為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先驅。這種風格強調 對稱性、比例、幾何純粹性,並深受古羅馬建築影響,特別是維特魯威(Vitruvius)的建築理論。

一、帕拉提歐歷史

📌文藝復興影響(16 世紀)

  • “帕拉提歐受古羅馬建築及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影響,認為建築應遵循數學比例與理性邏輯。
  • 其設計理念來自 維特魯威《建築十書》,強調「堅固(Firmitas)、實用(Utilitas)、美觀(Venustas)」。
  • 代表作:《四本建築書》(I Quattro Libri dell’Architettura, 1570),成為西方建築史上的經典,影響歐洲後世建築風格。

📌17-18 世紀帕拉提歐風格的復興-英國帕拉提歐主義(English Palladianism):

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初,帕拉提歐風格在英國成為主流,代表建築師有 伊尼戈·瓊斯(Inigo Jones)和科爾斯·坎貝爾(Colen Campbell)。

📌18 世紀美洲殖民地時期:

托馬斯·傑佛遜(Thomas Jefferson)將帕拉提歐風格帶入美國,影響美國喬治亞風格(Georgian Architecture)與聯邦風格(Federal Style)。

二、帕拉提歐風格的核心特徵

(1) 對稱性與比例

  • 依據數學比例與幾何對稱,建築平面通常為正方形或矩形。
  • 強調中央軸線對稱,如典型的五部分構圖(中央建築+側翼)。

(2) 三角楣飾(Pediment)與柱式,受到古希臘與羅馬影響,帕拉提歐風格常使用:

  • 多立克(Doric)、愛奧尼(Ionic)、科林斯(Corinthian) 柱式。
  • 三角楣飾(如古羅馬神殿)。
  • 圓拱開窗(Serliana or Palladian Window),形成輕盈感。

(3) 中央圓頂與門廊

受萬神廟(Pantheon)影響,帕拉提歐別墅常使用圓頂(Dome)與古典門廊(Portico),如維琴察的圓廳別墅(Villa Rotonda)。

(4) 低調華麗的裝飾

內部裝飾簡潔,避免過度雕刻,主要透過空間比例與光影變化營造氛圍。

三、帕拉提歐代表建築與建築師

📌安德烈亞·帕拉迪奧(Andrea Palladio, 1508-1580)

  • 巴西利卡宮(Basilica Palladiana, 1549): 義大利維琴察的市政建築,以帕拉提歐窗(Palladian Window)聞名。
  • 維琴察圓廳別墅(Villa Rotonda, 1567): 最具代表性的帕拉提歐建築,採用完美對稱設計,四面皆有門廊與階梯,中央圓頂模仿萬神廟。
7 2

維琴察圓廳別墅canva@scrisman

📌伊尼戈·瓊斯(Inigo Jones, 1573-1652)

英國首位帕拉提歐風格建築師,引入義大利文藝復興與帕拉提歐風格。

  • 白廳宴會廳(Banqueting House, London, 1619): 英國第一座帕拉提歐建築,強調對稱與古典柱式。

📌科爾斯·坎貝爾(Colen Campbell, 1676-1729)

  • 奇茲威克別墅(Chiswick House, 1729): 英國帕拉提歐主義代表作,靈感來自維琴察圓廳別墅。

📌托馬斯·傑佛遜(Thomas Jefferson, 1743-1826)

  • 蒙提塞洛(Monticello, 1772): 美國維吉尼亞州,為傑佛遜的住宅,融合帕拉提歐風格與美國殖民建築。
6 1

蒙提塞洛canva@Sawyer Sutton

四、影響

📌英國與歐洲

  • 18 世紀英國貴族與政府建築大量採用帕拉提歐風格,如倫敦聖馬丁教堂(St Martin-in-the-Fields, 1726)。
  • 影響法國與德國的新古典建築,如柏林的布蘭登堡門。

📌美國與殖民地

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推廣帕拉提歐風格,影響華盛頓特區政府建築,如美國國會大廈(U.S. Capitol)。

📌新古典主義(Neoclassicism)

帕拉提歐風格為新古典主義(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)奠定基礎,影響19世紀歐美建築,如巴黎先賢祠(Panthéon, 1758)。

五、結論

帕拉提歐風格是一種強調對稱、幾何比例與古典元素的建築風格,從 16 世紀義大利發展至 18 世紀英國與美國,成為西方古典建築的典範。其影響遍及宮殿、別墅、教堂與政府建築,並成為新古典主義的基礎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