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建築歷史中極為重要的元素,不僅是結構支撐的一部分,也承載著美學、文化和象徵意義。
一、用途
柱式的用途可分為:
- 結構功能:柱子最基本的作用是承重,將屋頂或樓層的荷載傳遞至地面,確保建築的穩定性。
- 裝飾功能:柱式設計影響建築的美學風格,從古典到現代,柱子不僅是建築構造的一部分,也展現出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。
- 象徵功能:柱子往往被用來表達權力、宗教意涵或文化象徵,如古希臘的神廟、羅馬的紀念碑,以及現代政府或宗教建築。
二、歷史發展
(1)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
- 埃及早期的柱子多以石材雕刻而成,如紙草柱、棕櫚柱,裝飾著象形文字與浮雕,象徵神聖性。
- 美索不達米亞的柱子較少,但在巴比倫與亞述建築中可見圓柱狀的裝飾元素。
(2)古希臘柱式
古希臘發展出經典的三大柱式(Classical Orders):
- 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:最簡樸、厚重,沒有柱基,柱頭簡單。代表剛毅與陽剛之美,常見於帕德嫩神廟。
- 愛奧尼柱式(Ionic Order):柱頭有渦卷裝飾(Volute),柱身較纖細優雅。代表智慧與女性柔美,典型例子如雅典娜勝利神廟。
- 科林斯柱式(Corinthian Order):柱頭裝飾最華麗,常見有茛苕葉(Acanthus)雕刻。代表奢華與細緻,羅馬時期廣泛應用。
(3)古羅馬柱式
羅馬人在希臘柱式基礎上,羅馬柱式強調裝飾性,廣泛用於公共建築、凱旋門、圓形劇場等。
- 托斯坎柱式(Tuscan Order):簡化版的多立克柱式,較少裝飾。
- 混合柱式(Composite Order):結合愛奧尼與科林斯柱式的特點,柱頭有渦卷與茛苕葉裝飾。
(4)中世紀與哥德式
哥德式建築發展出尖形柱、束狀柱,搭配肋拱與飛扶壁,使教堂內部顯得輕盈高聳。柱子不再只是承重,而是與空間結構緊密結合。
(5)文藝復興與巴洛克
- 文藝復興時期回歸古典柱式,如布魯內列斯基的建築作品。
-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則強調動感與裝飾性,柱子往往曲線化,帶有雕塑感。
(6)新古典、現代與當代
- 18-19世紀新古典主義(Neoclassicism)再次復興古希臘羅馬的柱式。
- 現代主義減少對傳統柱式的依賴,轉向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柱,如柯比意的「自由立柱」概念。
- 當代建築則融合數位技術,創造新的柱形結構,如解構主義中的非對稱柱、參數化設計的仿生柱等。
三、文化影響
- 政治與權力象徵:希臘神廟、羅馬議事堂、美國國會大廈等,都使用古典柱式表達穩定與權威。
- 宗教與精神性:哥德式教堂的高聳束柱,象徵通往神聖的天界。
- 地域與民族特色:東亞木構建築中,柱式以木材為主,如中國的斗拱柱、日本的寺廟柱,與西方石柱形成對比。
四、經典工程案例
1. 埃雷赫修斯神廟(Erechtheion, 約西元前421–406年)
- 地點:雅典衛城,希臘
- 柱式:愛奧尼柱式 & 女像柱(Caryatid)
- 用途:祭祀雅典娜、波塞頓與埃雷赫修斯(半神英雄)
柱式特點:
- 愛奧尼柱式:神廟正面使用細長的愛奧尼柱,柱頭有渦卷裝飾(Volutes),表現優雅與智慧。
- 女像柱(Caryatids):神廟南廊用六根雕刻成人形的女像柱取代傳統柱子,這是柱式裝飾發展的經典代表,象徵雅典婦女的高貴形象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:愛奧尼柱式代表智慧與神聖性,與帕德嫩神廟的剛勁多立克柱形成對比。女像柱影響後世裝飾藝術,如羅馬建築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。不對稱佈局(因應地形),突破古典建築對稱的傳統,影響巴洛克與後來的建築設計。

埃雷赫修斯神廟 (Canva@ BAB2056)
2. 沙特爾大教堂(Chartres Cathedral, 1194–1250年)
- 地點:法國沙特爾
- 柱式:哥德式束柱(Clustered Columns)
- 用途:天主教主教座堂,供奉聖母瑪利亞
柱式特點:
- 束柱式設計(Clustered Columns):由多根細長圓柱組成一組高聳柱子,視覺上延伸空間,使建築更輕盈。
- 尖拱與肋拱系統:柱子連結肋拱,轉移屋頂荷載,使教堂內部能有更大的窗戶。
- 柱身雕刻:入口處與內部柱子裝飾大量聖經故事浮雕,形成「石頭的聖經」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:高聳柱式與飛扶壁(Flying Buttresses)搭配,使牆面開大窗,發展出哥德式大窗彩繪(如玫瑰窗)。柱式空間感強化宗教氛圍,象徵向上昇華的精神,影響後續哥德式與新哥德式建築。雕刻裝飾細緻,使柱式不僅是結構元件,更成為敘事媒介,影響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裝飾風格。

沙特爾大教堂Cavna@ Pat_Hastings
4. 帕德嫩神廟(Parthenon, 約西元前447–432年)
- 地點:雅典衛城,希臘
- 柱式: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
- 用途:供奉雅典娜女神
柱式特點:
- 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:柱身粗壯、無柱基、柱頭簡樸,展現希臘建築的樸實與剛毅。
- 視覺補正(Optical Refinements):柱身略微鼓起(Entasis):防止視覺上柱子顯得內縮。外柱稍向內傾,使建築整體比例更完美。
- 雙柱廊設計(Peristyle):外圍列柱構成神廟空間,強調對稱與和諧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:
- 古典比例與數學美學,影響西方建築理論,如帕拉迪奧《建築四書》。
- 多立克柱成為剛毅與權威的象徵,後來廣泛用於政府建築,如美國聯邦法院、林肯紀念堂。
- 視覺補正技術影響後世建築,如新古典主義設計的細節修正。

帕德嫩神廟(複製建築)(Cavna@bobbybradleyphotos)
4. 聖彼得大教堂(St. Peter’s Basilica, 1506–1626年)
- 地點:梵蒂岡
- 柱式:科林斯柱式、混合柱式(Composite Order)
- 用途:羅馬天主教最重要的宗座聖殿,基督教世界的精神象徵
柱式特點:
- 混合柱式(Composite Order):主立面與內部使用科林斯與愛奧尼結合的混合柱式,象徵羅馬帝國的偉大傳承。
- 巴爾尼尼(Bernini)的柱廊(Colonnade):橢圓形廣場外圍由四列多立克柱組成環形柱廊,象徵「張開雙臂迎接信徒」。
- 巴洛克動態曲線:柱式設計更具動感,如教堂內部巴爾尼尼設計的螺旋形青銅華蓋(Baldacchino)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:
柱式展現權威與神聖,影響天主教與新古典主義建築,如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。廣場的環形柱廊設計 創造了建築與城市空間的互動模式,影響後來的都市設計。融合古典與巴洛克風格,柱子不只是結構元件,而成為塑造空間動態的重要元素。

聖彼得大教堂Cavna@kasto
4.荷露斯神廟(Temple of Horus)
- 地點:埃及埃德富(Edfu, Egypt)
- 時期:約公元前237–前57年(托勒密王朝時期)
- 柱式:埃及柱式
- 用途:供奉荷露斯神(Horus),進行宗教儀式與崇拜
柱式特點
- 柱型:採用典型的埃及柱式,柱頭裝飾紙莎草、棕櫚葉、蓮花等植物圖案。
- 柱身:帶有象形文字與浮雕,記錄宗教儀式、法老功績等內容。
- 功能:承重與空間劃分,支撐大規模石構建築,使內部形成神聖且莊嚴的氛圍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
- 象徵意義:柱子裝飾的植物圖案象徵生命與復甦,與古埃及宗教信仰相連。
- 建築傳承:其柱式影響後來的希臘、羅馬建築,特別是希臘神廟柱式設計。
- 宗教影響:作為古埃及晚期神廟的代表,該神廟的柱式與佈局成為後世埃及神廟建築的典範。

荷露斯神廟 (Cavna@ Hanis)
5.亞眠大教堂(Amiens Cathedral)
- 地點:法國亞眠(Amiens, France)
- 時期:1220–1270年(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巔峰時期)
- 柱式:哥德式柱(bundled columns)
- 用途:基督教宗教儀式、朝聖與社區集會
柱式特點
- 柱型:哥德式柱(bundled columns)由多根細長石柱組成,與肋拱結構相結合。
- 柱身:雕刻豐富,呈現聖經故事、宗教人物、植物與動物等象徵圖案。
- 功能:支撐肋拱與飛扶壁,使建築高度增加,內部空間更加開闊且垂直感強烈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
- 宗教與象徵:柱子的高度與細長設計強化「向上朝天」的象徵,體現中世紀基督教對神聖與天堂的追求。
- 技術革新:簇柱與肋拱、飛扶壁的結合,代表哥德式建築的結構創新,影響後來的教堂建築。
- 藝術與雕刻:柱身雕刻成為藝術表現的一部分,影響日後歐洲宗教建築的裝飾風格。

亞眠大教堂(Cavna@Borisb17)
三、巴拉哈斯機場(Barajas Airport Terminal 4)
- 地點:西班牙馬德里(Madrid, Spain)
- 時期:2006年完工
- 建築師:理查德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、安東尼奧·拉米雷斯(Antonio Lamela)
- 用途:國際機場航站樓
柱式特點
- 柱型:樹形柱(Tree-like Columns),模仿自然形態,分岔結構支撐波浪形屋頂。
- 柱身:鋼製圓柱,塗有明亮的黃色,形成視覺導引效果。
- 功能:支撐大跨度屋頂,減少柱子數量,使航站樓內部形成開放、通透的空間。
文化與建築影響
- 環保設計:強調自然採光與通風,提升可持續性建築概念。
- 視覺美學:鮮明的柱色與曲線屋頂,使機場空間更具動感,打破傳統機場的剛硬感。
- 現代建築影響:成為高科技建築(High-Tech Architecture)的代表之一,影響後續機場與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趨勢。

巴拉哈斯機場(Cavna@ferrantrait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