拱(Arch)

是一種重要的建築構架形式,透過優雅的曲線與精密的受力設計,廣泛應用於橋梁、門廊、教堂、與紀念性建築中。

一、 拱的用途

拱的基本功能是將上部結構的重量分散到兩側支撐點,提供更大的開口與承重能力。其主要用途包括:

📌 結構與承重

  • 提高建築強度:拱能將壓力向外分散,減少對垂直牆體的負荷,如羅馬水道橋。
  • 實現大跨度空間:適用於橋樑、穹頂與高大建築,如哥德式大教堂。

📌 空間與美學

  • 創造開放感:拱門提供流暢的空間連結,如伊斯蘭建築的馬蹄形拱。
  • 裝飾性元素:雕刻與彩繪裝飾提升視覺美感,如羅馬凱旋門。

📌 工程與城市基礎設施

  • 橋樑結構:拱橋減少支柱需求,提高河道通行能力,如法國的加爾水道橋(Pont du Gard)。
  • 水道系統:羅馬人使用拱形高架水道輸送飲用水,如羅馬水道橋。

二、拱的歷史發展

📌 史前與古代(公元前4000–前500年)

  • 早期拱的出現: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文明已使用泥磚砌成的簡單拱形結構,如埃蘇納(Esunna)的拱形排水道。
  • 未完全發展:因為技術限制,早期拱主要用於地下設施,如墓室與排水系統。

📌 古典時期(公元前500–公元500年)

羅馬帝國的發展:

  • 羅馬人完善真正的拱(True Arch),使用混凝土與石材建造圓拱,如羅馬競技場與萬神殿。
  • 發明拱橋與水道橋,如西班牙的塞哥維亞水道橋(Aqueduct of Segovia)。
  • 創造凱旋門作為軍事勝利象徵,如君士坦丁凱旋門(Arch of Constantine)。

📌 中世紀(500–1500年)

拜占庭與伊斯蘭建築:

  • 開發半圓拱與交叉拱,用於教堂與清真寺,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結構。
  • 馬蹄形拱成為伊斯蘭建築特色,如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。

羅馬式與哥德式建築:

  • 羅馬式建築採用半圓拱,如法國的聖福瓦教堂(Sainte-Foy)。
  • 哥德式建築發明尖拱(Pointed Arch),如巴黎聖母院,減少側推力,使建築更高更輕盈。

📌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(1500–1800年)

  • 恢復古典拱形:如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舊宮(Palazzo Vecchio)採用圓拱設計。
  • 裝飾性拱的發展:巴洛克風格強調曲線與動感,如羅馬的聖卡洛教堂(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)。

📌 近代與現代(1800年–至今)

  • 鋼鐵與混凝土拱:如巴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(Pont Alexandre III),使用鋼鐵結構強化拱橋。
  • 現代建築中的拱:聖地牙哥的卡拉特拉瓦設計的橋梁與博物館,發展出新形式的動態拱結構。

三、 文化與建築影響

拱的發展不僅影響結構技術,也深植於文化與藝術中。

📌 政治與權力象徵

  • 羅馬凱旋門:代表軍事勝利與帝國榮耀,如巴黎的凱旋門(Arc de Triomphe)。
  • 伊斯蘭拱廊:代表權力與神聖性,如伊斯法罕清真寺的伊萬拱門(Iwan)。

📌 宗教與精神象徵

  • 哥德式尖拱:向上的垂直感象徵接近神聖,如亞眠大教堂。
  • 伊斯蘭馬蹄形拱:帶有靈性與文化傳承,如科爾多瓦大清真寺。

📌 工程與現代影響

  • 橋樑與基礎建設:影響現代拱橋與高架橋設計,如澳洲雪梨海港大橋(Sydney Harbour Bridge)。
  • 混凝土拱的應用:現代建築中,如墨西哥路易斯·巴拉干的幾何拱設計。

四、拱的經典工程

1. 羅馬高架水道(Roman Aqueducts)

4

羅馬高架渠道(Canva@KarSol)

  • 地點:羅馬帝國領土內(義大利、西班牙、法國等地)
  • 建造時期:公元前312年(阿皮亞水道,Aqua Appia)至公元500年
  • 建築類型:基礎設施(供水系統)
  • 用途:輸送清潔飲用水至城市、浴場與公共噴泉

📌 歷史

  • 最早的高架水道阿皮亞水道於公元前312年建造,地下部分為隧道,但後來的水道使用拱形高架結構來跨越山谷與低地。
  • 羅馬帝國擴張後,建造超過11條水道供應羅馬城,最長者超過90公里。
  • 羅馬帝國衰落後,水道逐漸廢棄,部分被改建為橋樑或防禦工事。

📌 拱的用途

  • 支撐水渠:將重力與水壓均勻分配,使水流穩定流動。
  • 減少材料使用:相比於實心牆體,拱提供更輕巧而強韌的支撐結構。
  • 適應地形:能夠跨越河流、山谷,提升輸水效率。

📌 拱的特點

  • 多層拱結構:如加爾水道橋,上層水渠由較小的拱支撐,下層為大型拱門提供穩定性。
  • 羅馬混凝土與石材結構:使用石灰岩、大理石、火山灰混凝土(Opus caementicium),提高耐久性。
  • 半圓拱(圓拱):羅馬人發展的標誌性拱形,後來影響歐洲橋樑與建築設計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奠定後世橋梁與水利工程的基礎,如現代高架橋。
  • 羅馬拱形技術影響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建築。
  • 許多羅馬水道仍然矗立,成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2. 威爾斯大教堂(Wells Cathedral)

5

威爾斯大教堂 (Canva@ chrisdorney@ Riverheron)

  • 地點:英國威爾斯(Wells, England)
  • 建造時期:1175–1490年
  • 建築類型:哥德式大教堂
  • 用途:主教座堂、宗教儀式

📌 歷史

  • 1175年開始建造,是英國最早的哥德式教堂。
  • 14世紀因塔樓結構問題,設計**剪刀拱(Scissor Arches)**來加強支撐。
  • 其西立面雕塑牆擁有超過300座聖人雕像,是英國最精美的宗教雕塑之一。

📌 拱的用途

  • 結構支撐:剪刀拱提供額外的結構強度,防止中央塔樓倒塌。
  • 提高空間感:尖拱設計讓內部空間顯得更高、更輕盈。
  • 分擔側推力:減少對厚重石牆的依賴,允許大窗戶與光線進入。

📌 拱的特點

  • 剪刀拱(Scissor Arches):為了解決塔樓結構問題,創造出兩組交叉拱,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與支撐力。
  • 尖拱(Pointed Arch):典型的哥德式拱形,比羅馬圓拱能更有效減少側推力。
  • 交叉肋拱(Ribbed Vaults):天花板採用肋拱設計,使結構更輕巧、穩固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影響英國哥德式建築,如約克大教堂。
  • 剪刀拱成為建築工程的創新典範,影響後來的哥德式設計。
  • 提供更寬敞與明亮的宗教空間,提升信仰體驗。

3. 聖馬可教堂(St. Mark’s Basilica)

7

聖馬可教堂(Canva@chrisdorney)

  • 地點:義大利威尼斯(Venice, Italy)
  • 建造時期:1063年–1094年
  • 建築類型:拜占庭風格大教堂
  • 用途:天主教大教堂、威尼斯總督的私人教堂

📌 歷史

  • 9世紀初首次建造,但被火焚毀,11世紀重建。
  • 受拜占庭建築影響,採用五座圓頂設計,象徵基督教信仰。
  • 鑲嵌畫裝飾內部,展現東正教與西方文化的融合。

📌 拱的用途

  • 支撐穹頂結構:拱環狀排列,形成穩定的五穹頂配置。
  • 裝飾與象徵意義:拱門裝飾馬賽克鑲嵌,展現宗教故事與威尼斯財富。
  • 氣候適應:半圓拱結構減少雨水對牆體侵蝕,提高耐久性。

📌 拱的特點

  • 半圓拱(Byzantine Round Arch):拜占庭風格,強調平衡與厚重感。
  • 多重拱門(Multiple Arches):入口與內部回廊大量使用拱形設計,營造連續的空間感。
  • 馬賽克鑲嵌(Mosaic Decorated Arches):內部拱頂佈滿金色鑲嵌畫,描繪基督教聖經故事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代表拜占庭建築在西歐的傳承,影響威尼斯的建築風格。
  • 金色馬賽克影響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。
  • 成為威尼斯的重要象徵,吸引大量朝聖者與遊客。

4.劍橋國王學院 (King’s College, Cambridge)

劍橋國王學院,左圖為外觀扶壁間的窗拱,右為室內禮拜堂的拱肋結構(Canva@mikeuk@Phooey)

  • 地點:英國劍橋
  • 建造時間:1441年開始,由亨利六世創建
  • 建築風格:哥德式(垂直哥德式)
  • 主要結構:禮拜堂(King’s College Chapel)是最著名的部分

📌歷史

  • 1441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創建,歷經戰爭與王位更迭,建設過程斷續,最終由亨利七世與亨利八世完成。
  • 其禮拜堂以華麗的垂直哥德式風格著稱,並以世界上最大的扇形拱頂聞名。

📌拱的用途

  • 扇形拱頂(Fan Vault)支撐天花板的重量,減少柱子的使用,使內部空間更開闊。
  • 碑形窗(Perpendicular Windows)搭配拱結構,使自然光充分進入內部,營造神聖感。

📌拱的特點

  • 扇形拱頂:細緻、均勻的石肋從柱子延伸形成扇狀,具有美學與結構功能。
  • 尖拱(Pointed Arch):哥德式拱的標誌,提高建築高度,減輕側向壓力。

📌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是英國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,影響後續教堂與學院建築的設計。
  • 其扇形拱頂被認為是哥德晚期建築技術的巔峰,對後來的新哥德風格(Neo-Gothic)影響深遠。

2. 聖胡安修道院 (San Juan de los Reyes)

10

聖胡安修道院(Canva@ PurpleImages)

  • 地點:西班牙托雷多(Toledo, Spain)
  • 建造時間:1477–1504年
  • 建築風格:伊莎貝爾哥德式(Isabelline Gothic)
  • 用途:最初作為皇家修道院,後成為方濟各會修道院

📌歷史

  • 由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一世建造,紀念1476年的托羅戰役勝利。
  • 受摩爾人影響,建築裝飾融合了穆德哈爾風格(Mudéjar)。

📌拱的用途

  • 肋拱頂(Rib Vault):分散屋頂重量,使建築更高、更寬敞。
  • 尖拱:增強垂直感,並營造莊嚴的宗教氛圍。

📌拱的特點

  • 星形肋拱:複雜的交叉肋狀結構,增強建築美感。
  • 穆德哈爾裝飾:拱上雕刻細膩的幾何與植物圖案,展現摩爾影響。

📌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代表「伊莎貝爾哥德式」風格的典範,影響西班牙晚期哥德式建築。
  • 其裝飾與結構技術對後來西班牙殖民地的宗教建築產生深遠影響。

3.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(Mezquita-Catedral de Córdoba)

11

科爾多瓦大清真寺(Canva@KarSol)

  • 地點:西班牙科爾多瓦
  • 建造時間:785年開始,歷經數個世紀擴建
  • 建築風格:伊斯蘭建築(倭馬亞風格)與基督教哥德式、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混合

📌歷史

  • 原為倭馬亞王朝建造的大清真寺,象徵伊斯蘭勢力在西班牙的鼎盛時期。
  • 1236年收復失地運動(Reconquista)後,被改為天主教堂,並在中央增建教堂結構。

📌拱的用途

  • 雙層馬蹄形拱(Horseshoe Arch):提高穹頂高度,增強空間感。
  • 交叉拱(Interlacing Arches):創造複雜的裝飾效果,並強化結構穩定性。

📌拱的特點

  • 紅白相間的拱:由磚與石灰岩交錯砌築,產生強烈視覺對比。
  • 穆德哈爾風格裝飾:融合伊斯蘭幾何圖案與後期基督教裝飾元素。

📌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影響西班牙及北非的伊斯蘭建築,如塞維亞的吉拉爾達塔(Giralda)。
  • 清真寺與教堂共存的歷史,使其成為西班牙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徵。

4. 紅堡公共議事大廳 (Diwan Am)

12

紅堡公共議事大廳(Canva@Lindrik)

  • 基本資料地點:印度德里紅堡(Red Fort, Delhi, India)
  • 建造時間:1639–1648年,由莫臥兒皇帝沙賈汗建造
  • 建築風格:莫臥兒建築(Mughal Architecture)

📌歷史

  • 為沙賈汗的皇宮一部分,專供皇帝在此接見臣民與官員,進行公開聽證與決策。
  • 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後,英國人佔領並改變其用途。

📌拱的用途

  • 馬蹄形與尖拱結合:提供結構支撐,同時保持莫臥兒風格的優雅。
  • 柱廊拱:形成開放式的空間,適合公共集會與審議活動。

📌拱的特點

  • 紅砂岩材料:營造莊重與權威感。
  • 華麗雕刻:拱柱與樑上有精美的花卉與書法裝飾,展現莫臥兒藝術。

📌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影響後來的印度伊斯蘭建築,如齋浦爾城市宮殿(City Palace, Jaipur)。
  • 其開放式拱廊設計影響印度殖民時期的政府建築。

五、結論

拱的發展歷史悠久,從古典到現代都對建築技術與美學產生深遠影響。它不僅是結構的關鍵,也是文化與藝術的象徵,體現了人類工程智慧的演進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