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一、景觀生態工法的主要特色

✅ 強調自然過程與生態自我修復

  • 透過 仿生設計(如模仿河流的蜿蜒形態、重建濕地)來促進自然恢復,而非單純依賴人工設施。

✅ 減少環境衝擊,強化生物多樣性

  • 透過 原生植栽、濕地系統、棲地創造,讓動植物有更適宜的生存空間,提升生物多樣性。

✅ 與綠色基礎設施結合,提高生態效益

  • 透過 生態滯洪池、綠屋頂、雨水花園、透水鋪面 等技術,強化水資源管理與綠地功能。

✅ 兼顧生態保育與人類需求

  • 透過 綠色步道、公園、水岸設計,創造宜居環境,讓自然景觀與人類活動和諧共存。

✅ 降低維護成本,提升永續發展

  • 相較於傳統硬體工程(如混凝土護岸或排水管),景觀生態工法能 減少長期維護費用,並提供更具適應性的解決方案。

二、景觀生態工法的主要技術與應用

📌 水域與濕地修復

  • 河川自然化(如恢復蜿蜒河道、移除混凝土護岸)
  • 人工濕地系統(透過水生植物淨化水質)
  • 生態滯洪池(減少洪水風險並提供動植物棲地)

📌 都市綠地與排水管理

  • 透水鋪面與雨水花園(提高雨水入滲,減少都市熱島效應)
  • 綠色屋頂與垂直綠化(減少能源消耗,提升都市生物多樣性)
  • 綠色廊道(連接城市生態區,改善空氣與景觀品質)

📌 生態棲地營造

  • 森林與草原復育(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)
  • 動物廊道與棲息地改善(如高架橋下方的生態廊道,保護野生動物遷徙)
  • 土地再生(如礦區、垃圾掩埋場改造為生態公園)

📌 農業與生態共存

  • 生態農業(如水田濕地系統,提升水質並促進生態多樣性)
  • 保水農田(減少灌溉用水,提高土壤健康)

三、實際案例

📌 德國伊瑪湖(Ilmpark, Weimar)—— 歷史與生態共存的河岸修復

特色:河流復育、雨水管理、生態廊道

德國伊瑪湖位於魏瑪,是一座結合文化遺產與自然保育的典範公園。該地區透過生態工法改善了伊瑪河沿岸環境,主要措施包括:

  • 自然化河道改造:透過移除水泥護岸,恢復河流自然蜿蜒流動的形態,以促進水生生物的多樣性。
  • 植生緩衝帶:沿河種植本土水生與濕地植物,減少水土流失並提高水質淨化功能。
  • 生態廊道建構:增加水鳥棲息地,並與周圍森林與綠地連接,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。
  • 成效:改善了河流的水質和生態多樣性,同時保留了文化景觀價值,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。
11 4

德國伊爾姆公園canva@tosha11

📌日本福岡「海之中道海濱公園」—— 海岸防災與生態修復

特色:濱海綠色基礎設施、人工濕地、生態滯洪

這座公園位於福岡灣沿岸,原本是受工業污染與侵蝕影響的海岸區域,透過生態工法進行修復,主要措施包括:

  • 人工濕地系統:透過建置濕地來過濾都市逕流中的污染物,提高水質,並為水鳥提供棲息地。
  • 防風林與沙丘修復:利用當地原生植被來加強海岸保護,防止風沙侵蝕,並降低海嘯與颱風的衝擊。
  • 透水鋪面與低衝擊開發(LID):改善雨水滯留區,減少地表逕流,提高雨水入滲能力,降低城市熱島效應。
  • 成效:提高了防災能力,恢復海岸生態系統,並成為當地的生態旅遊與教育基地。
12 1

海之中道海濱公園canva@gionnixxx

📌美國紐約高架公園(High Line Park)—— 廢棄基礎設施變身綠色走廊

特色:都市生態系統修復、垂直綠化、社區綠地

紐約高架公園由廢棄鐵路改建而成,應用了多種生態工法來促進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品質:

  • 原生植物景觀設計:種植適應性強的本土植物,降低維護成本,並提供昆蟲與鳥類的棲息地。
  • 透水鋪面與雨水管理:採用高滲透性鋪面來減少雨水逕流,提高水資源利用率。
  • 綠色屋頂與立體植栽:透過綠牆與懸掛植物,增加城市綠量,改善空氣品質,降低城市熱島效應。
  • 成效:不僅恢復都市生態,也成功帶動社區再生與觀光發展,成為全球都市更新的典範。
13 2

美國紐約高架公園canva@gagliardiphotography

四、總結

景觀生態工法是一種 兼顧環境、社會與經濟效益 的永續設計策略,適用於 都市規劃、河川治理、生態保育、綠地設計 等領域。透過 尊重自然法則、恢復生態功能、創造宜居環境,它能有效 降低環境衝擊,提高永續發展的可能性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