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中的礦物摻料(Mineral Admixtures)

礦物摻料

是指在水泥基材料中摻入的粉體材料,主要用來改善混凝土的強度、耐久性、工作性及環保性能。常見的礦物摻料包括:飛灰(Fly Ash)、矽灰(Silica Fume)、高爐爐石粉(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, GGBFS),這些材料可部分取代水泥,具有火山灰活性或潛在水硬性,可與水泥中的氫氧化鈣(Ca(OH)₂)反應,形成穩定的水化產物,提高混凝土的性能。

一、 飛灰(Fly Ash)

1.功能與作用

飛灰是燃煤電廠產生的微細粉狀廢棄物,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(SiO₂)和三氧化二鋁(Al₂O₃),具火山灰活性,能與水泥水化產生的 Ca(OH)₂ 反應,形成更穩定的 C-S-H 凝膠,提升混凝土性能。

2.主要優勢

✅ 改善工作性:飛灰顆粒細小,能填充孔隙,使混凝土更易流動,提高泵送性能。

✅ 減少水化熱:適合大體積混凝土工程,降低內外溫差,減少溫度裂縫風險。

✅ 提高耐久性:可減少滲透性,提高抗硫酸鹽、抗氯離子侵蝕性能。

✅ 降低成本:飛灰為工業副產品,可部分取代水泥,降低材料成本。

3.工程應用場合

✅ 大體積混凝土(如壩體、基礎)→ 減少水化熱,防止熱裂縫。

✅ 泵送混凝土(如高層建築、橋梁)→ 增加流動性,減少離析與泌水。

✅ 耐久性混凝土(如海工結構、污水處理廠)→ 提高抗化學侵蝕能力。

✅ 環保綠建材 → 減少水泥用量,降低碳排放。

4.限制與注意事項

⚠ 早期強度較低:飛灰摻量較高時,混凝土的早期強度發展較慢,不適用於急需強度的工程。

⚠ 受環境影響較大:低溫環境下飛灰活性較低,水化速率減慢,需調整摻量。

二、矽灰(Silica Fume)

1.功能與作用

矽灰是生產矽鐵或金屬矽時的副產品,顆粒極為細小(約 100 nm),比表面積極大,主要成分為 高活性二氧化矽(>85% SiO₂),具有極強的火山灰活性,可顯著增強混凝土的強度與耐久性。

2.主要優勢

✅ 極高強度提升:矽灰可顯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壓、抗拉及抗剪強度,適用於高性能混凝土。

✅ 提高抗滲性與耐久性:矽灰可填充水泥基體中的孔隙,降低混凝土的滲透性,提高抗氯離子侵蝕能力,適用於海洋與腐蝕環境。

✅ 改善耐磨性:適用於高耐磨地坪(如工業廠房、機場跑道)。

✅ 增加抗硫酸鹽與抗化學侵蝕能力。

3.工程應用場合

✅ 高強度混凝土(> 60 MPa) → 用於高層建築、橋樑、大跨度結構等。

✅ 海工混凝土(如港口、海堤) → 增強抗氯離子侵蝕能力,提高耐久性。

✅ 耐磨混凝土(如工業地坪、停車場) → 增強表面強度,減少磨損。

✅ 抗滲混凝土(如水池、地下室) → 降低孔隙率,提高抗滲透性能。

4.限制與注意事項

⚠ 工作性下降:矽灰顆粒極細,吸水量大,需搭配減水劑或高效減水劑(超塑化劑)。

⚠ 摻量過多易裂縫:過量摻矽灰可能導致混凝土收縮增加,需適量控制摻量(一般不超過水泥重量的 10%)。

三、高爐爐石粉(GGBFS)

1.功能與作用

高爐爐石粉是煉鐵高爐產生的副產品,經磨細後具有潛在水硬性,可與水泥水化反應產生 C-S-H 凝膠,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與抗化學侵蝕能力。

2.主要優勢

✅ 減少水化熱:適用於大體積混凝土,降低熱裂縫風險。

✅ 提高耐久性:增強抗硫酸鹽與抗化學侵蝕能力,適用於污水處理廠、地下結構。

✅ 提高抗氯離子侵蝕能力:適用於海工混凝土,減少鋼筋腐蝕風險。

✅ 降低水泥用量,環保效益佳。

3.工程應用場合

✅ 大體積混凝土(如壩體、橋墩、地下結構) → 降低水化熱,提高耐久性。

✅ 硫酸鹽侵蝕環境(如污水處理廠) → 增強抗化學侵蝕能力。

✅ 海工混凝土(如港口、碼頭) → 提高抗氯離子滲透性,保護鋼筋。

✅ 環保建築 → 減少碳足跡,提高綠建材利用率。

4.限制與注意事項

⚠ 早期強度較低:與飛灰類似,高爐爐石粉的水化反應較慢,早期強度較低,需適當提高養護溫度或搭配普通硅酸鹽水泥。

⚠ 摻量需控制:一般摻量為水泥重量的 30~70%,過高可能影響混凝土的硬化特性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