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nva@ poco_bw
混凝土配比設計的目標是根據工程需求與環境條件,選擇適當的水泥、骨料、水與摻合料比例,確保混凝土在強度、耐久性、工作性等方面達到最佳表現。
一、配比設計步驟
1. 設計要求與條件
首先確定混凝土的主要性能需求:
- 抗壓強度(f’c):如 C30、C40 等強度等級。
- 工作性:如坍落度(slump)、和易性、可泵性。
- 耐久性要求:考慮環境暴露條件(抗凍融、抗硫酸鹽、抗碳化等)。
- 經濟性與施工可行性。
2.確定水灰比(w/c)
水灰比(Water-Cement Ratio, w/c)是決定混凝土強度與耐久性的關鍵因素,通常依據 抗壓強度要求 或 耐久性標準 來選擇。
- 降低 w/c(0.3~0.45) → 提高強度與耐久性,但降低流動性。
- 提高 w/c(>0.5) → 增加流動性,但降低強度與抗滲性。
- 依規範限制 w/c(如海工混凝土 w/c ≤ 0.45,耐久性要求 w/c ≤ 0.4)。
3.選擇水泥種類與摻合料
- 普通波特蘭水泥(硅酸鹽水泥):一般結構使用。
- 低熱水泥適用於大體積混凝土,減少水化熱,減輕表裡溫差過大之問題。
- 高抗硫酸鹽水泥,適用於海工與地下工程。
- 摻合料(飛灰、矽灰、爐石粉),可改善耐久性與抗滲性。
4. 骨料選擇與級配設計
- 粗骨料粒徑:依構件大小與施工方式選擇(如最大粒徑一般不超過 1/5 構件最小尺寸)。
- 細骨料細度模數(FM):一般在 2.3~3.0 之間,過細影響強度,過粗影響工作性。
- 粗細骨料比例:常見配比約 60% 粗骨料 + 40% 細骨料。
5.確定水泥用量
- 水泥用量通常依水灰比與強度要求確定。
- 普通混凝土:一般在 300~450 kg/m³。
- 高強度混凝土:水泥量需適當提高(>450 kg/m³),但過多易產生收縮與裂縫。
6.計算摻水量與調整流動性
- 標準用水量(約 160~200 kg/m³),根據坍落度需求調整。
- 添加減水劑(如超塑化劑)可降低 w/c 而不影響流動性。
7.試驗與調整
- 試配試驗:製作試體,測試抗壓強度、坍落度、耐久性。
- 現場微調:依實際施工需求,適當調整用水量與摻合料比例。
二、水灰比(w/c)的影響
水灰比(w/c)決定混凝土的強度、耐久性與工作性,其選擇需根據工程需求:
- 水灰比0.25~0.35: 超高強度混凝土(HPC),低孔隙率,耐久性極佳,但工作性較差。
- 水灰比0.35~0.45: 高強度混凝土,抗壓強度 > 40 MPa,適用於橋梁、高層建築等。
- 水灰比0.45~0.55: 普通結構混凝土,適用於一般建築與道路。
- 水灰比0.55~0.65: 低強度混凝土(如填充層、非結構性用途)。
- 水灰比> 0.65: 高孔隙率,抗壓強度低,不適用於結構用途。
三、風化指數與耐久性設計
風化指數(Weathering Index)是衡量混凝土抵抗環境影響(如凍融、鹽害、碳化等)的能力,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:
- 抗凍融性能(Frost Resistance):水灰比 < 0.45,適當使用引氣劑(空隙率 4~6%)。
- 抗硫酸鹽侵蝕:選用低 C₃A 水泥(如 Type V),降低水灰比,使用高密實混凝土。
- 抗碳化能力:適當增加水泥用量與保護層厚度,水灰比 < 0.45。
- 抗氯離子侵蝕:使用減水劑提高密實度,並使用防腐蝕塗層。
四、混凝土工作性與影響因素
工作性(Workability)指混凝土的流動性、和易性與可泵性,主要影響施工品質。以下為對工作性的影響因素:
- 水灰比增加流動性提高,但強度降低。
- 添加減水劑提高流動性,不影響強度超塑化劑可顯著降低水灰比。
- 粗骨料比例增加,流動性降低。細骨料適當提高可改善和易性。
- 飛灰可提高流動性,但過量影響早期強度。矽灰易降低工作性。
*通常用坍度來評估工作性:
- 10~50 mm:低流動性。
- 75~100 mm:中等流動性。
- 150 mm 以上:高流動性。
五、抗壓強度設計與試驗
混凝土的抗壓強度(f’c)是結構設計的關鍵指標,一般採用 28 天齡期試驗值:
- 普通混凝土:C20~C40(20~40 MPa)。
- 高強度混凝土:C50 以上(>50 MPa)。
- 試驗方法:標準試體 150×150×150mm 立方體試壓機測試抗壓強度。
六、 結論
混凝土配比設計需綜合考量 強度、耐久性、工作性 等因素,合理調整水灰比、骨料比例、摻合料與減水劑,確保混凝土性能符合工程要求,並搭配材料試驗與現場微調是確保達到所需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