牆(Wall)

牆

是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之一,從史前時代到現代建築,牆的設計與功能不斷演變,反映不同時期的技術發展、社會需求與文化價值。

一、牆的用途

牆的功能根據建築類型與時代需求而變化:

📌 結構功能

  • 承重牆(Load-bearing Wall):支撐建築的重量,如羅馬萬神殿(Pantheon)的厚重圓形牆體。
  • 非承重牆(Non-load-bearing Wall):用於劃分空間,例如現代鋼骨建築中的輕隔間牆。

📌 空間與安全

  • 分隔與私密性:界定內外空間,確保隱私,如中國四合院的圍牆。
  • 防禦功能:軍事建築中的厚牆,如長城與中世紀城堡牆壁。
  • 防火與隔音:現代建築使用耐火材料與隔音技術,如防火牆與吸音牆。

📌 文化與象徵意義

  • 權力與威嚴:如柏林圍牆(Berlin Wall)曾象徵冷戰時期東西方的對立。
  • 裝飾與藝術:壁畫、雕刻與馬賽克裝飾,如西斯汀教堂的天頂畫。
  • 宗教與儀式:如耶路撒冷的哭牆(Western Wall),是猶太教的重要聖地。

二、 牆的歷史演變

📌 史前與古代(公元前 10,000–前500 年)

  • 泥磚與石牆:美索不達米亞的城牆(如巴比倫城牆)與埃及金字塔的厚石牆。
  • 城邦防禦:如中國的長城與雅典的城牆,強調軍事防禦與國家安全。

📌 古典時期(公元前500–公元500 年)

  • 希臘與羅馬:採用石牆與混凝土,如羅馬競技場的圓形牆體。
  • 拱與圓頂:羅馬萬神殿的巨大穹頂由厚牆支撐,形成經典的圓形空間。

📌 中世紀(500–1500 年)

  • 防禦牆與城堡:歐洲城堡建築發展厚實的城牆、箭塔與城門,如法國卡爾卡松城堡。
  • 哥德式教堂:牆變得輕盈,採用飛扶壁來支撐高大空間,如巴黎聖母院。

📌 近代(1500–1900 年)

  •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:牆面裝飾繁複,如凡爾賽宮的鏡廳,運用鏡面與壁畫提升華麗感。
  • 工業革命:鋼筋與玻璃技術改變牆的設計,如水晶宮(Crystal Palace)採用全玻璃幕牆。

📌 現代與當代(1900 年至今)

  • 混凝土與玻璃幕牆:包浩斯風格強調功能性,如柯比意的朗香教堂以曲面混凝土牆塑造流動空間。
  • 智慧牆與可持續建築:使用隔熱、太陽能面板與互動式技術,如新加坡綠色摩天大樓的綠植牆。

三、牆的文化影響

牆不僅是建築的物理元素,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象徵意涵。

📌 政治與權力象徵

  • 長城(中國):象徵國家防禦與民族認同。
  • 柏林圍牆(德國):分裂與統一的歷史見證。
  • 美墨邊界牆(美國):反映現代移民與國界爭議。

📌 宗教與精神象徵

  • 哭牆(以色列):猶太教最神聖的遺跡之一。
  • 清真寺與佛寺壁畫:如敦煌石窟的佛教壁畫,承載宗教故事與文化傳承。

📌 藝術與美學價值

  • 西斯汀教堂壁畫(義大利):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成為世界藝術瑰寶。
  • 塗鴉與街頭藝術:如班克西(Banksy)作品,牆體成為社會批判與創意表達的媒介。

四、牆的經典工程

1.奧古斯都宮(Domus Augusti)

  • 地點:義大利羅馬帕拉蒂尼山(Palatine Hill, Rome, Italy)
  • 建造時期:公元前36年(羅馬帝國時期)
  • 建築類型:皇宮邸宅(Domus)
  • 用途:奧古斯都(Augustus)的私人宮殿

📌 歷史

建於羅馬帝國初期,為首位皇帝奧古斯都的住所,象徵帝國權力中心。

內部裝飾華麗,包括壁畫與馬賽克地板,是羅馬貴族住宅的典範,其建築設計影響後來的皇宮與貴族宅邸,如尼祿的「金宮」(Domus Aurea)。

📌 牆的用途

  • 承重與劃分空間:厚重的石牆支撐結構,並劃分不同的宮殿區域。
  • 安全與隱私:內部牆體提供安全感,確保皇帝的私密生活空間。
  • 裝飾與象徵:牆面上繪有華麗的濕壁畫(Fresco),展現帝國的威嚴與文化。

📌 牆面特點

  • 採用羅馬混凝土(Opus caementicium),外覆磚石與灰泥。
  • 壁畫使用「第二風格」技法,營造透視感,使牆面看起來如開放式景觀。
  • 部分房間使用「大理石鑲嵌」,突顯皇室地位與豪華感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成為羅馬貴族宅邸的典範,影響後來的宮殿與別墅建築。
  • 壁畫技術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藝術,如拉斐爾的梵蒂岡宮壁畫。
  • 其使用的羅馬混凝土技術,為後世建築提供耐久性與可塑性基礎。
5 1 edited

奧古斯都宮 (Canva@gettyimages)

2. 科爾馬木架房屋(Half-timbered Houses in Colmar)

  • 地點:法國科爾馬(Colmar, France)
  • 建造時期:中世紀(約14–17世紀)
  • 建築類型:民居、商業建築
  • 用途:居住、商業與倉儲

📌 歷史

  • 受日耳曼影響,屬於「木構架建築」(Half-timbered House)的一部分。
  • 14–17世紀廣泛使用於歐洲,尤其在法國、德國與英國地區。
  • 18世紀後,因磚石建築普及,木架房屋逐漸減少,但在科爾馬仍被保留。

📌 牆的用途

  • 承重結構:木框架承重,填充磚、土或灰泥,提高保溫與耐候性。
  • 調節氣候:木材具有良好吸濕性能,使內部保持適宜濕度。
  • 裝飾與社會地位:雕刻木樑、彩色牆面,顯示房主財富與社會地位。

📌 牆面特點

  • 以木構架為骨架,牆體由磚或泥土填充。
  • 外牆塗上石灰漆,色彩鮮豔,形成獨特的視覺風格。
  • 木樑上雕刻裝飾圖案,增添藝術價值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代表中世紀歐洲傳統民居建築,保留至今成為文化遺產。影響現代生態建築,木結構因環保與可持續性而再度受重視。

6

科爾馬木架房屋 (Canva@gettyimages)

3. 新國立美術館(Neue Nationalgalerie)

  • 地點:德國柏林(Berlin, Germany)
  • 建造時期:1968年
  • 建築師:密斯·凡德羅(Ludwig Mies van der Rohe)
  • 建築類型:美術館

📌 歷史

  • 由密斯·凡德羅設計,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。
  • 2021年由大衛·奇普菲爾德(David Chipperfield)進行修復與重建。

📌 牆的用途

  • 非承重牆:玻璃幕牆僅作為圍護結構,結構由鋼柱支撐。
  • 開放空間:玻璃幕牆創造「透明建築」,內外景觀相互融合。
  • 視覺與象徵:去除傳統牆體概念,體現現代主義的「少即是多」理念。

📌 牆面特點

  • 全玻璃幕牆,呈現極簡與透明感。
  • 鋼結構框架,提供開放式展覽空間。

📌 文化與建築影響

  • 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,影響後世美術館與商業建築。
  • 促進「開放空間」概念,改變博物館與公共建築的設計方式。
8 1

新國立美術館(Canva@Markus Mainka)

4. 萬里長城(Great Wall of China)

  • 地點:中國北部
  • 建造時期:公元前7世紀(春秋戰國時期)至明朝(1368–1644年)
  • 建築類型:防禦城牆
  • 用途:軍事防禦與邊境防線

📌 歷史

  • 最早由戰國時代各國修築,秦始皇統一後連接為長城。
  • 明代時期進一步加強,形成現存規模。

📌 牆的用途

  • 軍事防禦: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入侵。
  • 交通與信號傳遞:設有烽火台,用於軍事通訊。

📌 牆面特點

  • 使用磚石、夯土與木材建造,依地形而變化。
  • 部分地區以青磚砌成,提供更強的耐久性。
9 2

萬里長城(Canva@Boris Ulzibat)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