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主義(Modernist Architecture)

現代主義建築(Modernist Architecture)

巴西利亞國會大廈canva@aecioruchoa

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風格之一,強調功能至上、簡潔設計、技術創新,並反對傳統裝飾風格。其核心理念是「形式追隨功能(Form Follows Function)」,建築應以理性方式設計,並充分利用現代材料與結構技術,如鋼筋混凝土、鋼材、玻璃等。

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理念:

  • 去裝飾(Ornament-Free)— 拒絕傳統建築的繁複裝飾,以純粹幾何形態呈現建築美學。
  • 功能主義(Functionalism)— 建築應以用途與需求為核心設計,而非僅追求視覺效果。
  • 技術革新(Technological Innovation)— 廣泛運用鋼筋混凝土、玻璃幕牆、鋼結構,實現更大空間與結構輕盈感。
  • 開放空間(Open Spaces)— 強調開放式平面,減少內部隔間,使空間更靈活運用。
  • 與自然融合(Integration with Nature)— 透過大窗戶、綠化設計、流動空間,創造「室內外一體化」的效果。

一、現代主義的歷史發展

📌19 世紀晚期至 1920 年代:萌芽期

  • 工業革命帶來鋼鐵、混凝土、玻璃等新材料,建築師開始探索新的建築語彙。
  • 美國建築師路易斯·沙利文(Louis Sullivan) 提出「形式追隨功能(Form Follows Function)」,為現代建築奠定基礎。
  • 弗蘭克·洛伊·萊特(Frank Lloyd Wright) 創造「草原住宅(Prairie Houses)」風格,強調水平線條與開放空間。

📌1920-1940 年代:現代主義興起

  • 包浩斯學派(Bauhaus) 在德國創立(1919-1933),提出**「藝術與技術的結合」**,主張簡潔幾何造型與工業化生產。
  • 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 提出「新建築五點」,如底層架空柱、自由平面、水平窗戶、自由立面、屋頂花園,奠定現代建築標準。
  • 荷蘭風格派(De Stijl) 強調幾何抽象與簡化,如里特維德·施洛德住宅(Schröder House, 1924)。

📌1940-1970 年代:全球擴展

  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現代主義成為全球建築主流,特別在美國、歐洲、蘇聯、日本廣泛應用。
  • 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 在 1932 年由菲利普·約翰遜(Philip Johnson) 命名,強調「透明性、簡約、結構表現」,代表建築如西格拉姆大廈(Seagram Building, 1958)。
  • 粗獷主義(Brutalism) 發展出「裸露混凝土」風格,如馬賽公寓(Unité d’Habitation, 1952)。

📌1980 年代後:後現代挑戰與新發展

  • 1980 年代,現代主義因過於冷漠、單調而受到批評,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ism) 興起,強調歷史元素與人文關懷。
  • 21 世紀後,現代主義影響仍然存在,許多建築師發展出高技派(High-Tech Architecture)、極簡主義(Minimalism) 及永續建築(Sustainable Architecture),如倫佐·皮亞諾(Renzo Piano) 的設計。

二、現代主義核心特徵

(1) 簡潔幾何造型(Simple Geometric Forms)

  • 強調方形、長方形、圓形等基本幾何形態,避免複雜曲線或裝飾。
  • 如密斯·凡德羅(Mies van der Rohe) 的「少即是多(Less is More)」。

(2) 現代材料與技術(Modern Materials & Techniques)

  • 廣泛運用鋼結構、鋼筋混凝土、玻璃幕牆,提升建築強度與透明感。
  • 例如范斯沃斯住宅(Farnsworth House, 1951),以鋼柱與玻璃創造輕盈效果。

(3) 功能主義(Functionalism)

  • 建築設計以用途與需求為優先考量,不受傳統風格束縛。
  • 例如包浩斯學派建築,住宅與學校都以「適應生活」為核心。

(4) 開放式平面(Open Plan)

  • 減少不必要的內部隔牆,使空間更加靈活。
  • 如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(Villa Savoye, 1929),客廳與餐廳相互融合。

三、現代主義的影響

(1) 對 20 世紀建築的影響

  • 現代主義徹底改變全球建築,影響政府機構、商業大樓、住宅設計等領域。
  • 成為後來國際風格、高技派、極簡主義 的基礎。

(2) 對都市規劃的影響

  • 柯布西耶的「光輝城市(Radiant City)」概念影響了城市高層住宅與開放空間規劃。

(3) 21 世紀的新發展

  • 綠建築與數位建築 融合現代主義精神,創造更永續與智能化的建築,如諾曼·福斯特(Norman Foster) 的生態摩天樓設計。

四、結論

現代主義建築以「技術創新」與「功能至上」為核心,徹底改變了 20 世紀的建築發展,至今仍對建築設計有深遠影響。其強調簡約、實用、技術革新,並透過鋼筋混凝土、玻璃幕牆、開放式空間等方式,創造前所未有的建築形式。

然而,現代主義在實踐過程中也遭遇批評,例如「過於理性化、忽略人性需求」、「城市規劃導致空間疏離」等問題。這些挑戰促使後現代建築、高技派建築、解構主義等風格的出現,試圖彌補其缺陷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