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nva@venusvi
一、發明歷史與發展
- 輕質混凝土的概念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,當時的工程師使用火山灰和浮石製作較輕的混凝土,如羅馬萬神殿的圓頂就部分採用了這種技術。
- 現代輕質混凝土的發展始於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,隨著水泥工業的進步,人工輕骨料(如膨脹黏土、膨脹珍珠岩、發泡混凝土) 開始被廣泛應用。
- 1920 年代,瑞典開發了氣泡混凝土(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, AAC),這種技術在歐洲及全球迅速發展,成為現代建築輕質混凝土的重要類型之一。
二、 配比設計與材料組成
輕質混凝土主要依據其應用需求進行配比設計,通常包括以下材料:
1.基本組成
膠結材料:普通波特蘭水泥(OPC)、粉煤灰、矽灰、石膏等
輕骨料:
- 天然輕骨料:浮石(Pumice)、火山岩、珊瑚砂
- 人工輕骨料:膨脹黏土(LECA)、膨脹珍珠岩、膨脹玻璃、膨脹蛭石、發泡聚苯乙烯顆粒(EPS Beads)
發泡劑/氣泡劑(應用於發泡混凝土):鋁粉、蛋白質發泡劑、合成發泡劑
水:與普通混凝土相同,但水灰比通常較高(0.4~0.8)
外加劑:增塑劑、早強劑、減水劑、保水劑等
2.主要類型與配比設計
根據不同類型的輕質混凝土,配比會有所不同,以下是常見類型的設計範例:
類型 | 水泥 (%) | 輕骨料 (%) | 水 (%) | 發泡劑 / 氣泡劑 (%) | 密度範圍(kg/m³) |
氣泡混凝土(AAC) | 50-60 | – | 20-30 | 5-10 | 300-900 |
發泡混凝土(Foamed Concrete) | 40-50 | – | 25-35 | 10-20 | 300-1600 |
膨脹黏土混凝土(LECA Concrete) | 40-60 | 40-50 | 15-25 | 0-5 | 1000-1800 |
聚苯乙烯混凝土(EPS Concrete) | 30-50 | 20-40 | 20-30 | 5-15 | 600-1500 |
三、主要特性
輕質混凝土相較於傳統普通混凝土(密度 2200-2500 kg/m³),具有以下特性:
1.密度低
根據輕質骨料的使用類型,密度可從 300 kg/m³(極輕質)到 2000 kg/m³(較高強度類型),降低建築物自重,適用於高層建築與舊建築加建。
2.良好的隔熱與隔音性能
氣泡混凝土與發泡混凝土 內部含有大量封閉氣孔,使其熱導率低(0.1-0.5 W/m·K),適合作為保溫建材,膨脹黏土混凝土(LECA) 具有優異的隔音能力,適用於隔音樓板與牆體。
3.耐火性能佳
由於含有氣孔,輕質混凝土的耐火性能較普通混凝土高,可達 2-4 小時耐火極限,適用於 防火牆、防火樓板、隧道襯砌。
4.強度適中
一般輕質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為 2-30 MPa(與普通混凝土相比較低),但透過高強膠結材料(如矽灰、礦物摻料),可提升強度。
5.吸水率較高
由於內部氣孔多,輕質混凝土容易吸水,因此需進行表面防水處理。
四、工程效益與應用場合
1.建築領域
✅ 高層建築結構減重:輕質混凝土樓板、樓梯、牆體可有效減少建築物荷重,降低基礎造價
✅ 預鑄牆板、保溫材料:AAC(氣泡混凝土)牆板,取代紅磚與普通混凝土牆體,發泡混凝土屋面、內外牆保溫層
✅ 防火建材:輕質防火牆、防火門芯板
2.橋樑與基礎設施
✅ 橋面鋪裝減重:輕質混凝土橋面板,減少結構自重,提高耐久性
✅ 填土與地基回填:發泡混凝土作為地基填充材料,減少地基沉陷問題
✅ 隔音與吸音設施:高速公路、鐵路沿線的隔音屏障
3.海洋與水利工程
✅ 耐鹽害混凝土:高爐爐渣摻合的輕質混凝土,提高抗鹽害能力,應用於海堤、離岸結構
✅ 浮動結構:發泡混凝土應用於浮動碼頭
5. 主要限制與挑戰
⚠ 強度較低,結構應用有限:需透過適當的骨料搭配提升強度,並避免過高的發泡比例
⚠ 吸水率高,需防水處理:可透過 矽烷浸漬處理、表面塗層、內摻防水劑 改善
⚠ 施工控制要求高:需確保發泡劑、輕骨料的均勻分佈,以避免強度不均
六、結論
輕質混凝土因其減重、隔熱、防火等優勢,在高層建築、橋樑、隔音屏障與基礎工程中應用廣泛。然而,其強度與耐水性問題仍需透過適當配比與施工技術來克服。隨著新型納米摻料與高效外加劑技術的發展,未來輕質混凝土的應用潛力將更加廣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