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獸派建築(Brutalism)

野獸派建築起源於 20 世紀中葉,這種風格源於法語 「béton brut」(意為「粗野混凝土」),由建築大師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所提出,野獸派建築通常以大面積裸露混凝土、粗獷幾何造型和強烈的結構表現為特色,作為對戰後建築需求的回應,它強調務實、耐用、低成本的設計,並強調建築的結構美學,而非表面裝飾。這一風格常與社會主義建築、現代主義、公共建築密切相關,並被認為是反對裝飾性建築的激進表現。

野獸派的主要理念包括:

  • 「誠實建築」(Honest Architecture) —— 不加掩飾地展現結構與材料本質。
  • 「粗野美學」(Brutal Aesthetics) —— 透過裸露混凝土和強烈幾何形態創造震撼的視覺效果。
  • 「社會責任」(Social Responsibility) —— 許多野獸派建築為公共建築、住宅計劃,旨在為社會提供實用且堅固的建築。

一、野獸派建築的歷史發展

📌1940-1950 年代:誕生與早期發展

  • 野獸派建築的理念來自 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,他在 1947-1952 年設計的馬賽公寓(Unité d’Habitation) 被認為是野獸派的開端。
  • 這一風格興起於二戰後的歐洲重建時期,因為混凝土是廉價且耐用的建築材料,適合大規模公共建築與住宅。

📌1950-1970 年代:巔峰期

  • 野獸派建築在英國、美國、蘇聯、日本等地蓬勃發展,特別是在政府機構、大學校園與文化中心等公共建築中。
  • 英國建築師阿利森與彼得·史密森(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) 被視為此風格的重要推動者,倡導「新粗獷主義(New Brutalism)」,例如 洪克里夫公寓(Hunstanton School, 1954)。
  • 保羅·魯道夫(Paul Rudolph) 在美國推動了野獸派建築,如 耶魯藝術與建築學院(Yale Art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, 1963)。

📌1980 年代後:衰退與復興

  • 由於野獸派建築常被批評為「冷酷無情」、「壓迫感強」,加上城市發展需求變遷,許多野獸派建築在 1980 年代後被拆除或改造。
  • 然而,21 世紀後,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野獸派的歷史價值與雕塑美學,興起一波保護與再利用的運動。

二、野獸派建築核心特徵

(1) 裸露混凝土(Béton Brut)

  • 直接展現混凝土的粗糙質感與自然肌理,不加修飾或粉刷。
  • 透過木模澆築,使表面保留木紋或粗糙肌理,增強視覺效果。

(2) 強調幾何與結構

  • 大膽的幾何形體(方形、圓柱、三角形等)和雕塑般的量體組合。
  • 透過懸挑結構(Cantilever) 或 大跨度設計 營造張力與力量感。

(3) 機能主義與社會關懷

  • 建築多為政府機構、大學校園、社會住宅,強調實用性與公共利益。
  • 設計關注集體生活模式,如馬賽公寓內部包含商店、學校與休閒空間。

(4) 重視城市與環境關係

  • 許多野獸派建築設計與周圍環境融合,形成城市中的「人工景觀」。
  • 建築外觀往往呈現強烈的韻律感與層次感,避免呆板造型。

三、野獸派建築代表建築與建築師

📌馬賽公寓(Unité d’Habitation, 1952)- 勒·柯布西耶

  • 野獸派建築的起點,融合「機能主義」與「社會住宅」理念。
  • 內部包含商店、學校、屋頂花園,實現「垂直城市」概念。

📌巴比肯中心(Barbican Centre, 1982)- 英國

  • 由錢伯林、鮑威爾與邦(Chamberlin, Powell & Bon) 設計,是歐洲最著名的野獸派建築群之一。
  • 集合住宅、劇院、音樂廳、美術館於一體,強調混凝土與城市景觀的結合。

📌耶魯藝術與建築學院(Yale Art and Architecture Building, 1963)- 保羅·魯道夫

  • 以大膽的混凝土結構與層層堆疊的立面著稱,體現雕塑感。
  • 室內空間錯落有致,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。

📌波士頓市政廳(Boston City Hall, 1968)- 美國

  • 由 基洛漢、麥克金與諾爾(Kallmann, McKinnell & Knowles) 設計,被譽為野獸派市政建築的代表。
  • 其厚重混凝土結構與大膽懸挑設計,使其成為波士頓最具爭議性的建築之一。

四、野獸派建築的影響

(1) 對現代建築的影響

野獸派建築影響後來的 高技派建築(High-Tech Architecture),如理查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和諾曼·福斯特(Norman Foster)等人的作品。

(2) 對城市建設與公共建築的貢獻

許多大學校園、社會住宅、政府大樓都受到野獸派影響,強調「實用與耐久性」。

(3) 21 世紀的復興

近年來,野獸派建築逐漸被視為文化遺產,許多建築被修復或再利用,如倫敦巴比肯中心的保護運動。

五、 結論

野獸派建築以其強烈的混凝土美學、幾何結構與社會關懷,在 20 世紀留下了深刻的印記。雖然曾一度被批評過於「冷酷」,但其雕塑感與誠實的材料運用,使其在當代建築界重新獲得關注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