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歷史發展
高強度混凝土(HSC)的發展與水泥技術、摻合料、化學外加劑及施工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,其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:
(1) 20 世紀初(1900-1950 年)
- 傳統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約為 10-20 MPa,主要應用於一般建築與基礎工程。
- 1920 年代,隨著混凝土製造技術的改良,出現 30 MPa 左右的高強度混凝土,應用於大壩與橋梁工程。
(2) 20 世紀中期(1950-1980 年)
- 1960 年代,美國開始研究 60 MPa 以上的混凝土,並引入摻合料(如飛灰、矽灰)來改善混凝土性能。
- 1970 年代,減水劑 和 高效減水劑(超塑化劑) 開始普及,使得混凝土強度達到 70-80 MPa,並在摩天大樓建設中廣泛應用。
(3) 20 世紀末至今(1980-2025 年)
- 1990 年代,透過高性能摻料(如超細矽灰、納米材料),混凝土強度突破 100 MPa。
- 2000 年代後,出現 120-150 MPa 甚至更高的高強度混凝土,並廣泛應用於超高層建築、橋梁與特種工程。
- 現今,透過 超高性能混凝土(UHPC),強度甚至可達 200 MPa 以上,並具有極高的耐久性和韌性。
二、主要特性
高強度混凝土相較於普通混凝土,具有以下幾項顯著特性:
(1) 高抗壓強度
HSC 的抗壓強度通常為 60 MPa 以上,常見的範圍為 80-120 MPa,特定條件下可達 150 MPa 甚至更高。透過降低水灰比(w/c < 0.4)、使用矽灰與高效減水劑,可顯著提升混凝土強度。
(2) 低水灰比(w/c)
一般水灰比約為 0.25-0.35(普通混凝土約 0.4-0.6),有助於提升密實度與抗滲性。
(3) 高耐久性
高密實度與低孔隙率 使得 HSC 抗滲透、抗氯離子侵蝕、抗碳化 能力提升,適合海工與特殊環境。耐化學侵蝕性強,適用於惡劣環境(如化學工廠、鹽害地區)。
(4) 高抗拉強度與抗剪強度
相較普通混凝土,HSC 的抗拉強度提升 20-50%,但仍需搭配鋼筋或纖維增強韌性。
(5) 高彈性模數
一般 HSC 的彈性模數可達 40-50 GPa,比普通混凝土(25-35 GPa)更高,適用於大跨距與高層結構。
(6) 低收縮與低徐變
由於水灰比低,HSC 的乾縮與徐變較普通混凝土小,有助於減少長期變形與開裂風險。
三、 優缺點
✅ 優點
- 結構減重:由於強度高,HSC 可減少結構構件尺寸,使建築更輕量化,適用於高層建築、長跨橋梁。
- 耐久性優異:低滲透性與高密實度,提高抗腐蝕性、抗氯離子侵蝕、抗碳化 能力,適合惡劣環境。
- 施工效率提升:由於結構減重,鋼筋需求減少,施工速度提高,且混凝土泵送能力更佳,可減少工期。
- 減少維護成本:使用壽命長,後期維護需求降低,特別適用於橋梁、大壩、海工結構。
❌ 缺點
- 施工控制要求高:低水灰比導致工作性較差,需使用超塑化劑改善流動性,否則易產生離析與泌水。
- 材料成本高:需要高效減水劑、矽灰、礦物摻料,且水泥含量較高,導致成本上升。
- 脆性較高:高強度混凝土相較普通混凝土更脆性斷裂,需搭配纖維增強(如鋼纖維、碳纖維) 來改善韌性。
- 水化熱較大:由於水泥含量高,水化熱較普通混凝土高,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易產生溫度裂縫,需採用冷卻控制措施。
四、工程實例
1. 台北 101(HSC 80 MPa)
- 竣工年份: 2004 年
- 結構高度: 508 公尺(曾為世界第一高樓)
應用範圍:
- 主要結構核心筒及柱體使用 80 MPa 高強度混凝土,以減少柱尺寸,提高室內使用空間。
- 高強度混凝土提高了結構的剛度與抗風性能,使建築能夠承受颱風與地震的雙重考驗。
- 頂層設計 660 噸調諧質量阻尼器,進一步減少高樓振動。
👉 工程挑戰與對策:
- 抗震設計: 高強度混凝土與鋼結構混合應用,提高結構柔韌性與抗震能力。
- 泵送技術: 由於建築高度極高,混凝土需透過 高壓泵送技術,確保均勻澆築至高處。

台北 101(Canva@leungchopan)
2. 上海中心大廈(HSC 100 MPa)
- 竣工年份: 2015 年
- 結構高度: 632 公尺(中國最高建築)
應用範圍:
- 核心筒結構 採用 100 MPa HSC,確保建築剛性與抗側力能力。
- 基礎使用 超高強度混凝土(C100),提高抗壓能力,適應上海軟土地基。
👉 工程挑戰與對策:
- 基礎承載力要求高: 透過超強度混凝土與深基礎樁,提高建築穩定性。
- 風荷載影響: 採用扭曲外形降低風壓,並配合高強度混凝土核心筒提升結構剛度。

上海中心大廈(Canva@daniel hu)
3. 港珠澳大橋(HSC 120 MPa)
- 竣工年份: 2018 年
- 總長度: 55 公里(世界最長海上大橋)
應用範圍:
- 主橋結構使用 120 MPa 超高強度混凝土,以提高抗壓與抗腐蝕能力。
- 基礎樁基需長時間浸泡於海水中,因此使用高強度混凝土提升耐久性,防止氯離子侵蝕。
👉 工程挑戰與對策:
- 海洋環境影響: 採用 矽灰摻料 提升混凝土密實度與抗滲透性,降低海水侵蝕風險。
- 超長橋樑結構: 透過高強度混凝土減少結構尺寸,降低橋樑自重,提升耐用性。

港珠澳大橋(Canva@AndyYeungphotography)
4. 布魯克林大橋(HSC 85 MPa)
- 改造年份: 2010 年代
應用範圍:
- 使用 高強度混凝土(85 MPa) 進行加固,以減少橋墩與主塔的維修頻率。
- 新增橋面層混凝土,提升承載力,使其能夠承受現代車流與重型貨車的負荷。
👉 工程挑戰與對策:
- 降低維護成本: 透過 HSC 增強耐久性,減少後續修繕需求。
- 結構改造限制: 需使用自密實高強度混凝土(Self-Consolidating Concrete, SCC),確保澆築流動性並填充老舊結構間隙。

布魯克林大橋(Canva@cadop)
五、施工與注意事項
(1)材料選擇
- 使用 矽灰、飛灰、超塑化劑 以改善強度與流動性
- 控制水灰比 < 0.35,確保高密實度
(2)攪拌與澆置
- 延長攪拌時間,確保均勻性
- 避免過度震動,防止離析與泌水
(3)養護管理
- 高水化熱控制(冷卻管、覆蓋保溫)
- 充分濕養護(≥ 7 天),防止早期收縮裂縫
六、結論
高強度混凝土因其高強度、耐久性、結構輕量化等特性,在高層建築與橋梁工程中極具優勢。然而,其施工控制要求高、脆性較大、成本較高,需適當設計與施工技術配合,確保工程品質與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