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科技建築風格(High-Tech Architecture)

高科技建築風格(High-Tech Architecture)

高科技建築風格,又稱「技術表現主義」(Technological Expressionism),是20世紀後半葉興起的一種建築流派,強調建築技術、工業材料及結構美學。此風格興起於1960年代,並在1970-1980年代達到高峰,受到現代主義影響,且與後來的解構主義、永續建築發展有所關聯。

一、高科技建築的特徵

📌暴露結構與設備

建築結構與機械設備(如管道、電線、通風系統)通常被設計成外露,甚至成為建築的視覺焦點,例如龐畢度中心(Centre Pompidou)的管線系統。

📌工業化材料

常使用鋼鐵、玻璃、鋁、混凝土等現代建材,並追求工業製造的精準度,例如諾曼·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大樓(HSBC Building)。

📌模組化與靈活性

建築設計強調模組化、預製化,允許未來的擴展與變更。例如理查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設計的洛伊德大樓(Lloyd’s Building)採用「即插即用」的模組化結構。

📌高透明度與輕盈感

採用大量玻璃幕牆,營造通透感,減少建築的視覺重量,使建築看起來輕盈而科技感十足,如福斯特的「小黃瓜大樓」(30 St Mary Axe)。

📌科技與環保並重

隨著永續發展趨勢,高科技建築近年來結合環境技術,如太陽能板、自然通風系統、智慧建築技術等。

二、代表建築

1.龐畢度中心(Centre Pompidou)

  • 地點:法國巴黎
  • 設計者:理查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 & 倫佐·皮亞諾(Renzo Piano)
  • 竣工時間:1977年

📌特色:

  • 將所有機械設施(管線、通風系統、電梯、樓梯等)移至外部,內部形成完全開放的展覽空間。
  • 外部管道依功能區分顏色:藍色(空調)、綠色(給水)、紅色(交通)、黃色(電力)。
  • 顛覆傳統博物館形式,展現前衛科技感,被稱為「工業美學的巔峰」。

📌影響:

  • 改變了美術館設計概念,之後許多博物館參考其開放式設計。
  • 使技術與建築融合成為主流,推動高科技建築發展。
34

龐普杜中心canva@vladeep

2.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部大樓(HSBC Building)

  • 地點:香港
  • 設計者:諾曼·福斯特(Norman Foster)
  • 竣工時間:1986年

📌特色:

  • 世界上第一棟完全採用「懸掛結構」的摩天大樓,無中央核心筒,樓板以鋼骨懸掛,讓內部空間靈活可變。
  • 模組化建造,預製鋼結構件從歐美運至香港組裝,施工精準。
  • 採用自然採光與反射鏡,使大樓內部明亮,減少電力消耗。

📌影響:

  • 奠定高科技建築的摩天大樓設計典範。
  • 展示了建築科技在都市環境中的應用,影響後來的智能建築設計。
35

香港匯豐銀行總部canva@winhorse

3. 洛伊德大樓(Lloyd’s Building)

  • 地點:英國倫敦
  • 設計者:理查·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
  • 竣工時間:1986年

📌特色:

  • 參考龐畢度中心設計,將管道、電梯、樓梯全部外露,內部形成開放式辦公空間。
  • 採用「即插即用」模組設計,允許未來擴展與變更。
  • 不鏽鋼外觀展現科技感,被稱為「未來主義辦公大樓」。

📌影響:

  • 成為倫敦地標,推動英國商業建築走向高科技風格。
  • 模組化設計概念影響全球辦公建築設計。
36

洛伊德大樓canva@TonyBaggett

4. 小黃瓜大樓(30 St Mary Axe, “The Gherkin”)

  • 地點:英國倫敦
  • 設計者:諾曼·福斯特(Norman Foster)
  • 竣工時間:2004年

📌特色:

  • 玻璃幕牆與流線型設計,降低風阻,節省能源。
  • 採用雙層玻璃幕牆與自然通風系統,提升環保效能。
  • 高效能辦公空間設計,並成為倫敦金融區的標誌性建築。

📌影響:

  • 成為21世紀高科技建築與綠色建築結合的代表作。
  • 展現現代高科技建築的美學與功能並重。
37

小黃瓜大樓canva@sndr

三、高科技建築的影響

📌對現代建築的影響

  • 促使建築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。
  • 提升了模組化建築與預製技術的應用。
  • 影響後來的綠色建築發展,如智能建築與永續設計。

📌後期演變:高科技與永續發展

  • 21世紀的高科技建築更強調能源效率與生態技術,如福斯特的蘋果總部(Apple Park)。
  • 智慧建築技術(如BIM、AI監控、智能玻璃)成為新趨勢。

📌高科技建築的未來發展

  • 隨著科技進步,高科技建築將持續演變,結合永續設計與智慧建築技術。例如:
  • 人工智慧與建築融合(智能建築管理、自適應環境控制)。
  • 3D列印與模組化建築(縮短施工時間、降低成本)。
  • 自給自足建築(利用太陽能、風能、雨水回收系統)。
  • 高科技建築風格不僅改變了20世紀的建築設計,也為未來的城市建築提供新的可能性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