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 Architecture)

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 Architecture)

興起於 20 世紀中後期,作為對現代主義過於理性、單調、缺乏文化與歷史元素的反動。它強調多樣性、歷史參考、幽默與象徵性,融合古典與當代元素,打破現代主義「形式追隨功能」的嚴格規範。

主要特徵包括:

  • 對抗現代主義的極端簡約與單調,重新引入歷史元素與裝飾。
  • 多元風格並存,不拘泥於單一建築語彙,允許古典與現代共存。
  • 幽默與戲謔,透過誇張比例、非傳統造型,創造戲劇性效果。
  • 文化與地方性,強調建築與在地文化的連結,避免全球化的標準化設計。
  • 象徵性與隱喻,建築形態不僅為功能而生,更承載文化與歷史意義。

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口號之一是「少即是無聊(Less is a Bore)」,由建築師羅伯特·文丘里(Robert Venturi)提出,與密斯·凡德羅的「少即是多(Less is More)」對立。

一、後現代主義歷史

📌1950-1960 年代:萌芽期

  • 隨著二戰後現代主義的興起,其極端的機能主義和國際風格逐漸引發反思。
  • 羅伯特·文丘里(Robert Venturi) 在 1966 年出版的《建築的複雜與矛盾(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)》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礎,主張建築應該擁抱歷史與裝飾。

📌1970-1980 年代:高峰期

  • 1972 年,文丘里設計的「母鴨與裝飾棚(Duck and Decorated Shed)」理論,批評現代主義缺乏文化象徵。
  • 建築師查爾斯·詹克斯(Charles Jencks) 在 1977 年出版《後現代建築的語言(The Language of Post-Modern Architecture)》正式定義「後現代建築」。
  • 重新採用古典柱式與裝飾(如邁克爾·格雷夫斯的建築)。
  • 戲仿與諷刺(Parody & Irony)透過誇張比例與混合風格表達幽默(如迪士尼總部大樓)。

📌1990 年代後:衰退與影響

  • 1990 年代後,後現代主義被解構主義(Deconstructivism)及當代新表現主義(Contemporary Expressionism) 取代。
  • 但其「多元性、文化融合、歷史參考」等特徵仍影響當代建築設計。

二、後現代主義核心特徵

📌建築語彙的多樣性

  • 允許不同時期的風格混搭,例如羅馬柱式與玻璃帷幕共存。
  • 例如波特蘭大樓(Portland Building, 1982) 結合古典柱式與幾何圖案。

📌裝飾與歷史元素的回歸

  • 拒絕現代主義「去裝飾」的極端主張,重新引入歷史建築語彙。
  • 例如AT&T 大樓(現 Sony 大樓, 1984)其屋頂曲線參考古典建築。

📌誇張比例與幽默

透過變形、扭曲、誇張尺度,創造戲劇性與幽默感,例如迪士尼總部大樓(Team Disney Building, 1991),以七個小矮人作為裝飾支撐結構。

41

迪士尼音樂廳canva@Aflo Images

📌地方性與文化融合

  • 反對現代主義的「全球標準化」,強調與地方文化的連結。
  • 例如墨西哥建築師路易斯·巴拉干(Luis Barragán)作品,融合當地色彩與文化。

三、後現代主義的影響

📌對建築設計的影響

  • 推動建築多樣性,影響後來的解構主義(Deconstructivism)和新表現主義(Neo-Expressionism)。
  • 啟發建築師如法蘭克·蓋瑞(Frank Gehry)、扎哈·哈迪德(Zaha Hadid) 等,探索更自由的建築語彙。

📌對城市規劃與公共建築的影響

  • 促使公共建築更加人性化、多元化,如博物館、商場、娛樂建築的創新設計。
  • 例如比爾包古根漢美術館(Guggenheim Museum Bilbao, 1997),雖屬解構主義,但仍受後現代影響。

📌文化與品牌影響

影響當代商業建築,許多企業開始強調品牌形象與文化符號,如迪士尼、蘋果旗艦店等建築設計。

四、結論

後現代主義建築是一場對現代主義極端理性的反叛,它強調文化、多樣性、裝飾性、象徵性,並透過幽默與歷史元素,讓建築更具表達力。雖然後現代主義在 1990 年代後被新潮流取代,但其「反標準化、文化融合、建築作為符號」的觀念仍深遠影響今日建築設計。當代建築師如雷姆·庫哈斯(Rem Koolhaas)、比亞克·英厄爾斯(Bjarke Ingels) 等,仍在探索後現代精神的新可能性,使其影響持續發展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