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,起源於 1920-30 年代,並在二戰後成為全球主流建築風格。它強調簡潔的幾何形態、功能主義設計、大面積玻璃、鋼筋混凝土結構,以及裝飾的極小化,代表著現代建築的全球化發展。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,起源於 1920-30 年代,並在二戰後成為全球主流建築風格。它強調簡潔的幾何形態、功能主義設計、大面積玻璃、鋼筋混凝土結構,以及裝飾的極小化,代表著現代建築的全球化發展。
其現代主義理念對全球建築、設計、工業產品和教育體系產生深遠影響。包浩斯(Bauhaus)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與設計學派之一,強調功能與美學的結合,並促進藝術、手工藝與工業生產的融合。包浩斯建築之家是一所於 1919 年在德國魏瑪(Weimar)成立的設計與藝術學校,創辦人是建築師 沃爾特·格羅皮烏斯(Walter Gropius)。該學派主張將工藝與藝術結合,推動現代主義建築與設計理念,並強調功能至上、幾何簡約與工業化生產,
19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與大規模建設,但也導致大量歷史建築遭到拆除或破壞。隨著對歷史價值的重新認識,歐洲開始出現 建築,主張保護與修復古建築,以維持其文化與歷史價值。這一時期英國與法國成為建築保護運動的核心,催生了許多保護機構與理念,影響深遠。
哥德式建築(Gothic Architecture) 是中世紀晚期(約 12 至 16 世紀)的主要建築風格,最早起源於 法國,並逐漸傳播到歐洲各國,主要運用於 教堂、修道院、宮殿與市政建築。其特點是 尖拱、肋架拱頂、飛扶壁、大型彩色玫瑰窗,以及高聳、輕盈、富有垂直感的建築形式。
文藝復興時期建築(Renaissance Architecture) 發展於 14 至 16 世紀的歐洲,起源於 義大利佛羅倫斯,並逐漸傳播至法國、西班牙、德國與英國。這種建築風格回歸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古典秩序,強調對稱、比例、幾何與和諧,反對哥德式建築的繁複裝飾與過度垂直感。文藝復興建築不僅體現了當時人文主義(Humanism)的思想,也反映了數學、透視法與工程技術的進步,最終發展為巴洛克建築(Baroque Architecture)。
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師安德烈亞·帕拉迪奧(Andrea Palladio, 1508-1580) 所創立的建築風格,起源於 16 世紀義大利,並在 17 至 18 世紀傳播至英國、歐洲及北美,成為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先驅。這種風格強調 對稱性、比例、幾何純粹性,並深受古羅馬建築影響,特別是維特魯威(Vitruvius)的建築理論。
巴洛克建築(Baroque Architecture)興起於 17 世紀初的義大利,並迅速傳播至歐洲各地,延續至 18 世紀中期。這種建築風格源自於 反宗教改革(Counter-Reformation),其目的是利用戲劇化的空間、動態的光影、華麗的裝飾來展現教會與國家的權威。巴洛克建築強調 運動感、空間流動、透視效果,並融入雕塑、繪畫、園林設計,創造出宏偉且富有情感張力的建築作品。
建築理性主義反映了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潮流,透過數學、科學與功能主義影響建築發展。其影響不僅塑造了 18-19 世紀的新古典主義,更成為 20 世紀現代建築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