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碳化(Carbonation)

混凝土碳化

Canva@DrewRawcliffe

混凝土碳化是指混凝土內部的氫氧化鈣(Ca(OH)₂)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(CO₂)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碳酸鈣(CaCO₃),同時降低混凝土的 pH 值,使鋼筋失去保護層,進而加速腐蝕。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「混凝土中性化」。

一、 混凝土碳化的影響

碳化現象會導致以下結構性問題:

  • 降低混凝土 pH 值(從 12~13 降至約 9 以下),破壞鋼筋的鈍化膜,使鋼筋容易受潮氣和氧氣影響而發生腐蝕。
  • 鋼筋鏽蝕膨脹,導致混凝土開裂、剝落,影響結構耐久性與安全性。
  • 降低混凝土抗碳化能力,加速長期結構劣化。

二、 混凝土碳化的影響因素

碳化速率受多種因素影響:

1.環境條件

  • 二氧化碳濃度之影響:城市或工業區(如化工廠、火力發電廠)CO₂ 濃度較高,碳化速度快。
  • 相對濕度(RH)之影響:(a)低於 40%:水分不足,碳化速率慢。(b)40%~70%:碳化速率最快。(c)超過 80%:水分過多,阻礙 CO₂ 滲透,碳化速率降低,但鋼筋鏽蝕風險增加。
  • 溫度之影響:高溫加速 CO₂ 擴散,提升碳化速率。

2.混凝土特性

  • 水灰比(w/c):水灰比越高,孔隙率增加,碳化速率加快。
  • 養護條件:早期濕養護不足,混凝土表層密實度較差,易加速碳化。
  • 摻合料影響:摻加粉煤灰、礦渣粉等會降低氫氧化鈣含量,使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降低。

3.結構因素

  • 保護層厚度不足(如 <20mm),碳化更容易達到鋼筋位置。
  • 施工缺陷:如蜂窩、裂縫等,會加快 CO₂ 滲透。

四、 如何檢測混凝土碳化?

常見的檢測方法如下:

1.酚酞試驗(Phenolphthalein Test)(簡易快速)

  • 在混凝土斷面噴灑 1% 酚酞溶液,pH > 9.5 時呈紫紅色,pH < 9 時無色。
  • 測量無色區域的深度,即為碳化深度。

2.碳化深度測試

  • 直接鑽心法:取混凝土芯樣,進行碳化試驗。
  • 非破壞性測試:如 X 射線或超音波檢測 CO₂ 滲透深度。

3.鋼筋鏽蝕檢測

半電池電位測試:測量鋼筋腐蝕電位,判斷鏽蝕風險。

電化學阻抗測試:分析鋼筋的腐蝕速率。

五、 預防與減少混凝土碳化的方法

1.混凝土設計與配比改進

  • 降低水灰比(w/c < 0.45),減少孔隙率,提高密實度。
  • 提高混凝土強度(如 C40 以上),可有效減緩 CO₂ 滲透。
  • 選用低滲透性骨料與摻合料,但避免過量使用粉煤灰或礦渣粉,以免降低氫氧化鈣含量。

2.增加鋼筋保護層厚度

  • 適當加厚鋼筋保護層(如 30mm 以上,海洋環境可達 50mm)。
  • 使用高性能混凝土(HPC),減少 CO₂ 滲透速率。

3.表面防護與塗層

  • 使用 矽酸鹽塗料、滲透型矽烷 或 聚合物塗層,可有效阻止 CO₂ 滲透。
  • 使用 環氧樹脂 或 有機矽密封劑 進行保護。
  • 添加表面防水層,如疏水劑或丙烯酸塗料,減少水氣滲透。

4.施工與養護改進

  • 增強早期養護(如濕養護至少 14 天),提升混凝土表層密實度。
  • 減少施工缺陷,避免產生裂縫或蜂窩,確保混凝土密實性。

5.環境與維護管理

  • 定期檢測碳化深度,特別是高風險區域(如橋梁、高架結構)。
  • 輕微碳化:表面塗層防護之預防性修補。
  • 嚴重碳化(達鋼筋位置):去除碳化層,重新澆築高性能混凝土或使用防鏽劑保護鋼筋。

六、工程應用與案例

  • 海洋環境(如碼頭、跨海橋梁):通常會採用較厚的保護層(>50mm)及耐久性混凝土,以減少碳化與鏽蝕。
  • 歷史建築修復:許多老舊建築的混凝土已出現碳化問題,修復時常採用防鏽塗層或陰極保護技術,以延長壽命。
  • 地下結構(如地鐵、隧道):需特別關注碳化影響,應使用抗滲混凝土並加強表面防護。

七、結論

混凝土碳化是一種長期劣化現象,影響結構耐久性與安全性。透過合理設計、施工與維護,可有效減少碳化速率,延長建築壽命。對於已受影響的結構,應及早檢測與修復,以防止結構進一步衰退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