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潛變 (Creep of Concrete)

混凝土潛變

Canva@cascoly2

一、 什麼是混凝土潛變?

混凝土潛變是指混凝土在長期持續荷載作用下,發生隨時間增加的變形現象,即使應力保持不變,變形仍會繼續增加。這種現象可能導致結構變形、開裂,甚至影響結構安全。

二. 影響混凝土潛變的因素

混凝土潛變受多種因素影響有:

1.材料因素

  • 水灰比(w/c):水灰比越高,潛變變形越大。
  • 骨料特性:剛性較高(如花崗岩、玄武岩)的骨料可減少潛變,輕質骨料則會增加潛變。
  • 膠凝材料:摻加矽灰、粉煤灰、礦渣微粉等可影響潛變行為。
  • 混凝土強度:強度越高,潛變越小。

2.環境因素

  • 溫度與濕度:高溫、高濕環境通常會加速潛變。
  • 乾燥條件:暴露於乾燥環境的混凝土,其表層水分蒸發較快,易產生較大潛變。

3.結構因素

  • 荷載大小與持續時間:荷載較大且長時間作用時,潛變效應更明顯。
  • 構件尺寸:較薄構件(如板)比厚重構件(如柱)更易產生潛變。
  • 約束條件:剛性較強的結構(如鋼筋混凝土框架)可以減少潛變變形。

三、 減輕混凝土潛變的方法

1.優化混凝土配比

  • 降低水灰比(如控制在 0.4~0.5 之間)可減少毛細孔,提高混凝土強度並減少潛變。
  • 使用低潛變骨料(如玄武岩、石英岩)來減少變形。
  • 摻加礦物摻合料(如矽灰、粉煤灰、礦渣粉)可提升混凝土密實度,降低潛變。
  • 選用高強度混凝土(如 50 MPa 以上),可顯著減少潛變。

2.改善施工與養護

  • 適當延長濕養護時間(如 14 天以上)以確保充分水化,提升早期強度並降低潛變。
  • 避免混凝土早期受過大荷載,如適當控制模板拆除時間,確保混凝土強度達標後再施加荷載。

3.優化結構設計與受力分佈

  • 加大構件截面尺寸,可減少應力,降低潛變影響。
  • 使用預應力混凝土,透過施加預壓應力減少後期變形。
  • 採用適當鋼筋配置,提升混凝土的剛度與約束力,有助於降低潛變效應。

4.控制環境條件

避免高溫乾燥環境,可使用保濕材料(如噴水、覆蓋濕布、噴塗養護劑)減少水分流失。

減少混凝土暴露面積,如使用外部防護層或塗料,降低水分散失速率。

四、工程實例與應用

  • 預應力技術可有效降低潛變影響,如大跨距橋梁懸臂橋、預力箱梁橋都使用此技術。
  • 建築若考慮長期潛變問題,可透過合理配比與預壓縮技術來減少潛變影響。
  • 於核電站、超高層建築中,通常會使用高強度混凝土及低潛變骨料,以確保長期穩定性。

五、結論

混凝土潛變是長期結構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因素,需透過合理的材料選擇、施工工藝、結構設計及環境控制來減輕其影響。隨著新型材料與技術的發展,如 UHPC 超高性能混凝土、自修復混凝土等,未來可進一步提升結構耐久性,減少潛變影響。

相關文章

防洪工法

防洪工法(Flood control methods)

主要是針對 洪水管理、河川治理、都市排水、海岸防護 等目標,透過 工程設計與生態技術 來減少洪水風險,保護人類與自然環境。目前的防洪工法可分為傳統硬體工法與 生態友善工法兩大類,現代趨勢則強調「多重防洪策略」,結合 人工與自然手段 來達到最佳效果。

閱讀全文 »

景觀生態工法(Landscape Ecological Engineering)

是一種融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的設計方法,旨在透過自然的方法來改善環境品質,恢復生態功能,並提高景觀的可持續性。這種方法強調 順應自然、降低人工干預、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,並透過 綠基礎設施、生態棲地重建、低衝擊開發(LID)、水文調節 等技術來達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平衡。

閱讀全文 »
水土保持

市與低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

水土保持的策略需根據地區的開發程度、土地利用方式、降雨與地形條件來設計。城市與低開發區域(如農村、山區或荒漠地帶)因土地覆蓋、排水系統與人為活動的不同,水土保持的重點與方法也有所差異。

閱讀全文 »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