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高科技建築風格(High-Tech Architecture)
高科技建築風格,又稱「技術表現主義」(Technological Expressionism),是20世紀後半葉興起的一種建築流派,強調建築技術、工業材料及結構美學。此風格興起於1960年代,並在1970-1980年代達到高峰,受到現代主義影響,且與後來的解構主義、永續建築發展有所關聯。

後現代主義(Postmodern Architecture)
興起於 20 世紀中後期,作為對現代主義過於理性、單調、缺乏文化與歷史元素的反動。它強調多樣性、歷史參考、幽默與象徵性,融合古典與當代元素,打破現代主義「形式追隨功能」的嚴格規範。

現代主義(Modernist Architecture)
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風格之一,強調功能至上、簡潔設計、技術創新,並反對傳統裝飾風格。其核心理念是「形式追隨功能(Form Follows Function)」,建築應以理性方式設計,並充分利用現代材料與結構技術,如鋼筋混凝土、鋼材、玻璃等。

野獸派建築(Brutalism)
野獸派建築起源於 20 世紀中葉,這種風格源於法語 「béton brut」(意為「粗野混凝土」),由建築大師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所提出,野獸派建築通常以大面積裸露混凝土、粗獷幾何造型和強烈的結構表現為特色,作為對戰後建築需求的回應,它強調務實、耐用、低成本的設計,並強調建築的結構美學,而非表面裝飾。這一風格常與社會主義建築、現代主義、公共建築密切相關,並被認為是反對裝飾性建築的激進表現。
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
國際風格(International Style)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,起源於 1920-30 年代,並在二戰後成為全球主流建築風格。它強調簡潔的幾何形態、功能主義設計、大面積玻璃、鋼筋混凝土結構,以及裝飾的極小化,代表著現代建築的全球化發展。

包浩斯學派(Bauhaus)
其現代主義理念對全球建築、設計、工業產品和教育體系產生深遠影響。包浩斯(Bauhaus)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與設計學派之一,強調功能與美學的結合,並促進藝術、手工藝與工業生產的融合。包浩斯建築之家是一所於 1919 年在德國魏瑪(Weimar)成立的設計與藝術學校,創辦人是建築師 沃爾特·格羅皮烏斯(Walter Gropius)。該學派主張將工藝與藝術結合,推動現代主義建築與設計理念,並強調功能至上、幾何簡約與工業化生產,

保護主義(Conservationism)
19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城市化與大規模建設,但也導致大量歷史建築遭到拆除或破壞。隨著對歷史價值的重新認識,歐洲開始出現 建築,主張保護與修復古建築,以維持其文化與歷史價值。這一時期英國與法國成為建築保護運動的核心,催生了許多保護機構與理念,影響深遠。

哥德式建築(Gothic Architecture)
哥德式建築(Gothic Architecture) 是中世紀晚期(約 12 至 16 世紀)的主要建築風格,最早起源於 法國,並逐漸傳播到歐洲各國,主要運用於 教堂、修道院、宮殿與市政建築。其特點是 尖拱、肋架拱頂、飛扶壁、大型彩色玫瑰窗,以及高聳、輕盈、富有垂直感的建築形式。

文藝復興時期建築(Renaissance Architecture)
文藝復興時期建築(Renaissance Architecture) 發展於 14 至 16 世紀的歐洲,起源於 義大利佛羅倫斯,並逐漸傳播至法國、西班牙、德國與英國。這種建築風格回歸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古典秩序,強調對稱、比例、幾何與和諧,反對哥德式建築的繁複裝飾與過度垂直感。文藝復興建築不僅體現了當時人文主義(Humanism)的思想,也反映了數學、透視法與工程技術的進步,最終發展為巴洛克建築(Baroque Architecture)。